正文 第23章 婚戀痛苦解除術(3)(3 / 3)

假如一個人突然間失去了自己最知心、最體己、風雨同舟的終身伴侶,需要獨自麵對所有生活負擔的挑戰,心理上往往會產生一定的適應性障礙。輕則表現為短時間內的心情抑鬱和悲傷;嚴重的則表現為痛不欲生,神思恍惚。

當然,由於環境、條件以及個體的差異,喪偶所造成的心理打擊程度也不盡相同。這裏舉出一些常見的表現。

(1)茫然不知所措。

一個平日裏被愛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的人,在另一半去世後就會強烈感到無所適從,備感淒涼,整天茫茫然,不知如何度日。

(2)空虛、失望。

由於意外事件,伴侶突然喪生,生者就會感到孤苦伶仃,失去了心理上的支持和依靠,心裏空落落的,無助感明顯增加,對生活失去希望。

(3)思念,抑鬱。

很多人由於夫妻間恩愛和諧,在另一半逝去後就會不斷回憶。強烈的惡性心理刺激超過了這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時間久了,容易產生抑鬱症狀,對健康極為不利。

(4)心理失衡。

夫妻長年相處,互相扶持,互敬互愛,心理活動都會處於一種平衡狀態。當其中一方突然離世,另一方就會感覺失去了心理的依靠,容易出現心理失衡的狀態。

國內外的研究報告曾經指出,喪偶永遠都是生活壓力事件指數排名第一位的。不管是離婚、生病、還是入獄等各種衝擊,都遠不及喪偶的打擊來得猛烈。尤其是當伴侶的死亡很突然發生的時候,有些人就會感到無比的紛亂困惑,出現精神不集中以及健忘的現象,並在潛意識裏強迫自己思念死去的配偶,而思念的內容通常是關於如何再找回失去的伴侶等。

失去伴侶,作為影響人們心理活動的最嚴重的負性生活事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有些人在喪偶的一段時間內,會產生沮喪、孤獨、無所適從的抑鬱心理,難以適應失去親人後的生活。假如這種情緒或心態持續不能改善,有些人就會產生一些精神疾病,或者使原來就患有某些疾病的身體更加虛弱,進而影響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雖然說,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不能避免的,但當相依為命數十載的愛人突然離去,還是會讓人感到痛不欲生、傷心欲絕的。

假如伴侶去世,不但本人要努力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同時周圍親友也要給予喪偶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讓其早日走出低穀,恢複正常生活。也可以請心理治療專家幫助化解痛苦,幫助他們真正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人都是會死的,隻是早晚而已。活在世上的人沒有權利作踐自己,要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無愧於死者,隻有繼承了死者的遺願,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擔,迎接獨處生活的挑戰,活得快樂、自信,才能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

孤獨感、無助感、疲倦、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驚嚇、思念、麻木感等,都是在失去配偶後的正常反應。

調查顯示,不少喪偶者用正確、樂觀的觀點和方法度過了容易產生喪偶心理危機的階段,並潛心經營事業和家庭,一樣過得充實、幸福、有自信。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假如一個人喪偶之後,情緒和心理得不到良好的調適,可能會在經曆幾個月的情緒折磨之後,死於自殺、酗酒等反常行為或疾病,這是值得我們倍加警惕的。

[案例1]李叔和鄧阿姨是一對老夫妻,兩人一起在棋牌室搓麻將的時候,總是吵嘴,人家都以為老兩口的感情一般。然而,就在他們剛慶祝完金婚的第二天,李叔就因為突發腦溢血去世了。由於子女都在外國定居,李叔的喪事還是親友們幫著辦的。

從那之後,鄧阿姨的狀態完全變了,以前那個整天笑眯眯的小老太太不見了。李叔走後她不太願待在家裏,整天在外麵遊蕩,她說隻要一回家,嗅到老伴的那股味,就難過。每天早上去茶樓吃早茶的時候,她仍要為李叔占一個座位,斟滿一杯茶,然後要一碟李叔最喜歡吃的點心放在旁邊,有時還用筷子敲敲杯子嘀嘀咕咕地自言自語。服務員都是街坊,也不好幹涉,每次隻是多收一個位子的錢。再後來,鄧阿姨就整天待在家裏,不再外出,身體也日益消瘦。

子女們知道這種情況後,想要把她接到國外去住,被鄧阿姨拒絕了。於是子女們隻好將父親生前的遺物全部收藏起來,並重新裝修了房子,盡量消除父親的一切痕跡。過了好久,鄧阿姨的情緒才逐漸好了起來。

[案例2]曼姨和丈夫是一對患難夫妻,曾經因為曆史原因,長時間分居兩地。由於患難與共的緣故,夫妻間感情日益敦厚。後來,他們都退休了,孩子們也大了,該享福了,曼姨丈夫卻走了。曼姨身體不好,她一直以為自己會先走。然而天意捉弄人,丈夫卻先她一步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