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婚戀痛苦解除術(4)(1 / 3)

丈夫剛走的那幾天,曼姨天天都茶飯不思,不願見人,整天躲在房間裏哭。醫生說,再這樣下去,她的身體會垮的。兒女們都非常著急,想盡辦法安慰她。一天,看著她搖晃的瘦弱身影,兒子心痛地說:“爸已經不在了,如果媽媽您再有什麼事,我們該咋辦?”這句話打動了曼姨的心,她覺得如果她再這樣下去,就辜負了子女們的一片苦心。於是,曼姨開始沒事就整理家裏老照片之類的舊東西,或帶小孫子、孫女出去玩,有時候還報名參加社區裏的義工活動。

時不時曼姨還去旅遊,甚至自己單獨去過日本和埃及。在埃及紅海,曼姨還大膽地潛到海底,欣賞了美麗的珊瑚和多彩的海魚,興奮極了。

曼姨雖然隻是初中學曆,卻依然憑借後天的學習,把人生經曆裏那些快樂或不快樂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甚至自學攝影,出了本攝影自傳,用自己的文字搭配自己的圖片講述人生,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走出喪偶陰影後的曼姨開始變得開朗、自信。她說,夫妻之間總會有一個人先走,這是自然規律,晚走的那一位應該好好活下去,不讓留在自己身邊的人傷心。

[案例3]韓進,已經72歲了。他十幾歲的時候參加革命,後來又支邊來到內蒙古,20多歲和現在的老伴認識,並結婚生子,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奔波勞碌了大半輩子。退休以後,老兩口每天鍛煉身體,讀書看報,養花唱戲,日子過得恬淡幸福。韓進經常對老伴說:“咱們倆可謂是‘秤杆離不開秤砣,老頭兒離不開老婆兒’呀。我有了你,就好比有了根金拐棍兒;有了你,每天三餐不愁啊。”

他們相濡以沫50多年,情深意篤。然而三年前,一個漫天大雪的日子,韓進老伴因突發心髒病,撒手西去。老伴一走,韓進感覺天都塌了一樣,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老伴不在了的事實。他將老伴的骨灰盒供奉在桌子上,把披著黑紗的遺像掛在牆上,每天都對著它們說話,終於積鬱成疾,沒多久就跟隨老伴而去了。

[案例4]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過於: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子涓的丈夫在不久前因病不治而撒手人寰,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孩子。子涓一時間感到萬念俱灰,多少次都想隨他而去。然而,淚眼蒙矓中雙親那年邁蹣跚的背影,孩子那稚嫩、可愛的小臉,讓她覺得揪心,她又怎能就那樣走了呢?從此,她開始用她單薄的肩膀撐起了家庭的天空。她開始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寫信,每天給丈夫寫一封信,告訴他家裏的生活。她相信,丈夫的靈魂一直沒有離開過。

逝去的人得到了永遠的安寧,留下無盡的悲慟和懷念給活著的人。子涓依然每天清理丈夫以前用的東西,她知道丈夫最愛幹淨了。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懂事的兒子在床頭貼上了自己畫的畫,說是送給爸爸的中秋禮物。

子涓每天不停地告訴丈夫家裏的各種情況:她學會做飯了,不會再吃路邊攤了;兒子在學校總是受到老師的表揚,雖然也還是個調皮的孩子……

子涓知道,即使這樣,她的丈夫也回不來了。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假如沒有了男人的支撐,無疑是悲苦的。子涓隻能將無盡的思念寄托於書信,幻想著他還未曾離去,並認為這是他們獨特的交流方式。

蘇東坡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處於悲痛之中的人,應該堅強麵對人死不能複生的現實,運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自我控製能力,盡快走出痛苦的漩渦,重新設計自己的未來。

(1)積極麵對喪偶的事實。

我們首先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生老病死是人所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再和睦的伴侶也不一定能夠同生共死。失去多年休戚與共、朝夕相處的伴侶的確是一件讓人悲痛的事情,但這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現實。因此,在另一半逝去後,一定要告訴自己:對伴侶最好的懷念就是自己健康快樂地活下去,不讓他在另一個世界為自己擔憂。

(2)改變環境,轉移注意力。

假如看到伴侶的遺物,就會不斷強化自己的思念之情,會加重精神上的痛苦。因此,在伴侶過世後,可以暫時把他用過的東西收藏起來。想象他去了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設計未來的生活上去。在另一半逝去後,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肯定會被迫改變,這時難免會覺得孤獨和不適應。在這種時候,應該主動培養自己新的興趣愛好,如攝影、插花、書法、國畫等。這樣不但可以使神經鬆弛、心情平靜,還能讓自己更好地規劃以後的生活。

(3)避免自責。

很多人在喪偶以後,常常會責備自己沒有照顧好另一半,老覺得有很多地方對不起他(她)。這種自責、內疚的心理會使人的情緒和心理上都負有沉重的擔子,削弱自身肌體的抗擊打能力,以致誘發各種疾病或過早地衰老。因此,在配偶逝去後,一定要想辦法放鬆自己,避免陷入自責的境地。

(4)積極交往。

喪偶者在失去另一半後,不應該一個人躲起來,不與他人交流,這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是極為不利的,而應該把內心的苦楚和悲痛,向親朋好友傾訴,以尋求感情上的慰藉和鼓舞。將心中的痛楚吐出,把自己的煩惱情緒宣泄出來,自然就不會在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