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她的訴說,筆者了解到,她在四年前也曾遭遇過一次類似的車禍,但那次比較輕微。她說,那次她隻是感覺腰椎和胸椎有點痛,並無其他不適。不過她的雙手腫脹,卻是在這兩次車禍之間發生的。醫生通過檢查發現,她有腰椎和胸椎間盤突出的情況,這應該是在上次車禍時遺留下來的問題。而且張女士還有些許輕微的腦震蕩和失憶症狀,醫生診斷,她應該還有腦震蕩症候群病症。
醫生對她做進一步檢查時發現,由於她的肋骨和胸椎肌群向前擠壓,使後側的肋骨粘連,造成張女士的頸部疼痛。再加上她的雙手有腫脹現象,因此被醫生診斷為胸椎滑脫症候群。鑒於以上種種狀況和診斷結果,張女士被確診為複合性慢性疼痛症候群。
據醫生介紹,張女士的病因就是4年前的那場車禍,因為沒有得到有效地處理,才成了今日的禍根。張女士在知道原因後,懊惱不已。
如今對慢性疼痛的治療,更多強調的是綜合療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神經阻滯和神經毀損治療等。
(1)藥物治療。
慢性疼痛現已侵襲了全球32%的中年人和53%左右的老齡人口,造成了人們精神與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在選擇慢性疼痛治療方法時,口服藥物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慢性疼痛治療的藥品繁多,且分類各異。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第一類藥物。非甾體抗炎止痛類,其應用率高達70%。非甾體抗炎止痛藥是慢性疼痛治療最常用的藥物,目前已由原先的三類藥品——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發展成為十個大類,150多個品種。它們的藥理作用相似,主要是通過抑製環氧化酶以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鎮痛的作用。但是也會出現胃腸刺激、胃腸功能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常見的這類藥品有阿司匹林、水楊酸鈉、消炎痛、氟滅酸、氯滅酸、布洛芬、保泰鬆等。
②第二類藥物。也稱二線藥物,應用率達25%。但是,此類藥物不良反應多,見效慢,特異性對某病種有效的除外,因此不經常使用。
③第三類藥物。免疫抑製劑,應用率5%。藥品主要有: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
④第四類藥物。糖皮質激素,能從多個環節影響炎症過程及免疫過程,抗炎作用強,比較常用,但理論上存在的潛在危險較多。此類激素主要有:氫化可的鬆、強的鬆、強的鬆龍、甲基強的鬆龍、去炎鬆、地塞米鬆、倍他米鬆等。
⑤第五類藥物。阿片類藥物,現在利用此類藥物治療慢性疼痛的越來越多,但醫學界對長期服用的療效及安全性仍存在著爭論,爭論結果傾向於它們在慢性疼痛治療中的應用。在一般藥物治療慢性疼痛無效或療效不佳時,可考慮應用阿片類藥物。此類藥物主要有:嗎啡、美散酮、呱替啶、芬太尼、杜冷丁、可待因、右旋丙氧酚等。
⑥第六類藥物。即慢性疼痛治療中的輔助用藥及其他類。輔助用藥的目的在於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解除疼痛帶來的焦慮、煩躁等精神症狀,可以有針對性地預防或減輕各種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常用的有:抗抑鬱藥、抗焦慮藥、抗痙攣藥、血管擴張藥以及維生素類等。
(2)心理治療。
持續性的疼痛,會使人產生一係列精神上的問題,如抑鬱和對疼痛的恐懼。而持續性的抑鬱、恐懼,不可避免地會使人在對疼痛的認知方麵產生負麵的看法,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精神症狀。對於這類病人,最好選擇就是心理治療。心理療法主要有:認知行為治療、鬆弛治療、操作行為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