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司湯達
司湯達出生於法國東部一個有產者家庭。中學畢業後偶然卷入
革命洪流,1800年隨拿破侖大軍進入米蘭,次年辭去軍職,閑居巴
黎,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著作。1806至1814,再次跟隨拿破侖大軍轉戰
歐洲大陸,戎馬倥傯中仍不忘文學創作,曾宣稱其職業是“人類心靈
的觀察者”,力求掌握“認識人類心靈的偉大藝術”。1814年,拿破侖
帝國顛覆,波旁王朝複辟,司湯達從此長期喬居米蘭。
從1817年起,他開始從
事寫作,並用“司湯達”的筆
名陸續發表了不少文章。
1830年,司湯達被任命為駐
意外交官,但奧當局不予認
可,於1831年改任他為法國
領事,擔任此職直至去世。
司湯達三十幾歲才開始
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
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
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
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
文、遊記。文學創作是司湯達
一生的誌趣,他的作品《紅與
黑》、《呂西安·婁凡》(《紅與白》)、《巴馬修道院》等都是不朽名著。司
湯達的作品有著十分鮮明的創作個性,他善於從政治的角度觀察和
分析現實,真實地再現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和階級關係的變化,
使小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善於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
其擅長細致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形象鮮明而豐滿。在文藝理論方麵,
司湯達也有建樹,他的著名論文《拉辛與莎士比亞》是19世紀初最早
提出現實主義創作主張的文藝理論著作之一。他還寫過多部小說如
《往事連篇》、《箱子與鬼》、《媚藥》、《米娜·德·旺格爾》、《菲利貝》,短
篇小說代表作《瓦妮娜·瓦尼尼》、《艾蕾》等。
司湯達在生命的最後10年裏,經濟拮據,疾病纏身,生活環境惡
劣。1842年3月23日,這位偉大的作家突然中風去世。
生前坎坷,死後成名
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他
的本名叫馬裏·亨利·貝爾,父親是格勒諾布爾市(法國東南
部)有名的律師,他父親作為一位資產者,卻擁護王權與教會,
頭腦裏充滿了貴族的觀念。司湯達的家庭教師是一個神甫。這
個神甫對他進行嚴格的貴族式教育,禁止他與一般的兒童玩
耍。司湯達的母親是一位外科大夫的千金,能背《神曲》。她生
性活潑,思想較為自由開放,能夠用意大利文閱讀但丁等人的
作品。但她在司湯達7歲時便逝世了。失去了可愛的母親,司
湯達從此再也沒有得到過家庭給他的幸福。他非常討厭父親
對自己的管束。而司湯達的外祖父甘尼永大夫是一個思想開
放的醫生,同時也是盧梭和伏爾泰的信徒,擁護共和派。外祖
父家是小司湯達經常逗留的地方,因為那裏有大量的藏書。這
些世界名作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沉醉其中往往不能自拔。莎
士比亞、塞萬提斯、莫裏哀、盧梭充實著他的內心世界。使他對
文學的興趣也較早地顯露出來。這似乎能抵消他失去母愛的
不幸,這些藏書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也使他得到了精神的慰
藉。他也隻敬愛和擁護啟蒙主義的外祖父。他曾說:“我完全是
由我那可敬愛的外祖父亨利·甘尼永教育成人的。”
在森特拉爾學校讀書期間,司湯達讀了彌爾頓、本·約翰
遜、屈萊頓和艾迪森的作品,這讓司湯達更深層次地得到了文
學的熏陶和影響。不過,這所思想進步的學校真正教會司湯達
(與其他文學家不同)的卻是數學。他得過數學一等獎。一位威
尼斯人後來曾告誡他“遠離女人,去研究數學”。這在當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