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樣,與父母也有一定關係,因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樣是“聰明”的表現。正是有了父母的縱容,孩子才逐漸形成了“臨時抱佛腳”的習慣。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態度,這種學習態度隻能用來應付考試,不能真正掌握知識。而且“臨時抱佛腳”雖然可能會一時起效果,幫助學生取得個還算說得過去的成績,但這種歪招不是萬試萬靈的,隨著知識的累積,終有“佛腳”抱不動的時候,到那時就隻能瞪著眼睛幹著急了。
除了父母的一定縱容,青少年出現這種“臨時抱佛腳”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沒有端正學習的態度,對待學習缺少責任心。在這些青少年的眼裏,學習並不是在給自己學,而隻是在例行公事。在他們心裏,學習就是為了給父母、老師一個交代,而這種交代最終歸結在期末考試的那一張卷紙上麵。因此,他們認為隻要把期末考試考好了就可以了,平時的學習是無所謂的,隻要能在家長、老師麵前糊弄過去就可以了。
此外,這種現象的出現還與一些青少年養成的散漫的習慣有關。一些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有時候一些環節遇到了障礙,由於懶惰或是害怕麵對困難突破障礙,就不去理會。這樣一來,日複一日,知識上的缺漏就會越積攢越多。當時間一天天過去,到考試臨近,孩子才會發現自己不會的太多,開始著急、大搞突擊,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
那麼,究竟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家長要讓孩子在日常的學習中就明白,學習不是靠考前的努力就能學好的,而是需要日常的積累。學習隻有平時打好紮實的基礎,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對於這個道理,家長要曉之於理、動之以情,通過孩子自己身上的例子,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決不能空洞地說教。隻有讓孩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孩子才能意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
2.家長要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家長要培養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培養孩子強烈的責任感對改變孩子“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教會孩子對自己負責,讓孩子明白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不僅僅關係到考試成績,還關係到同學、家長、老師對他的看法。同時,要讓孩子守時守信、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習任務,訓練他對自己負責。
3.讓孩子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當日事當日畢”的道理,隻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孩子“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家長必須有計劃、持之以恒地監督,給孩子訂立條約:要求孩子必須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家長在最初的階段要時刻關注孩子有哪些問題不懂,哪些作業沒有及時完成並督促其改進,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違反規定時,要注意讓他記住如果臨時抱佛腳,當天的事不完成就要受到懲罰,讓他記住這個教訓。
孩子因為是不是該繼續“臨時抱佛腳”產生了疑惑,其實,我也要負一份責任!就是因為我平常對他的這種行為不幹涉,所以才讓他總是這樣。以後,我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讓他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這樣,他的這種毛病和困惑自然會煙消雲散!
第六節我考砸了,我是個“廢物”
馬濤從小就很聰明,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常受到父母及周圍的人的讚揚。在眾人的稱讚聲中,馬濤順利度過了小學階段。可就在上初中時,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一瞬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初中的課程結構與設計同小學階段的課程完全不同,馬濤對中學課程的適應能力似乎較差,開學初的小測驗就考砸了,讓他覺得很失麵子,而且這樣的感覺在以前從未體驗過,從此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產生了心理壓力。隨後的學習中他也積極努力過,可還是收效甚微。中學的許多課程難度較大,他還沿用以前的學習方式,這是他不能適應學習的主要原因。
每次考完試,馬濤都擔心會考砸,可就是很怪,越是擔心發生的事情越是頻頻發生。而最讓他感到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同是在一起學習,別的同學能夠輕鬆獲得好成績,自己卻舉步維艱。經過幾次嚐試後,他不再能如小學時那樣風光,三好學生不再有他,學習課代表沒有他,單科競賽得獎也沒有他,他感到處處不如人,也從父母和老師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他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中丟掉了自信,每次考完試他都會祈禱自己有個好運氣,可大多數時候都是考得不理想,這讓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學習熱情也因此提不起來。
好幾次,媽媽找他談話,問:“馬濤,你最近這是怎麼了啊?為什麼情緒這麼差?”
馬濤吞吞吐吐地說:“媽媽,我這幾次考試總是考砸,我是不是個廢物啊?”
幾次考試的失誤後,馬濤的心理到了崩潰的邊緣:“我不明白,為什麼小學的時候我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而現在就再也不行了。論智商,我絕對不比其他同學差;論刻苦,我也敢保證自己絕對是個勤奮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成績總是提不上去?我記得以前,不僅老師還是同學,都把我稱坐‘小諸葛’,可是現在,再沒有人這麼稱呼我了。我很痛苦,我是不是成了廢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