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成績的不甚理想,讓馬濤的心理出現了嚴重的波動。不僅是馬濤,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知心姐姐》雜誌曾做過一次有關中小學生苦惱的調查,共收到問卷5782份。結果發現,在造成中小學生苦惱的6大因素中,學習和考試約占了72.26%。由此可見,成績的高低,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有多大。但事實上,孩子卻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實際上馬濤也有過人的地方,他的英語口語就很棒,繪畫也不錯,語文的寫作能力也很強,曾寫出令人感動的文章,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但是由於幾門成績的落後,使他陷入了迷茫之中,無法看到自己的優勢,而是把眼睛盯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成績上,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增添他的心理負擔,反而影響了他水平的發揮。這樣一來,自然難以取得好的成績。
馬濤認為自己是“廢物”的想法,其實並非是由於智商等方麵的原因,而是缺乏學習能力與自我調節的能力,使他對自己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因此影響了努力學習的勁頭,阻礙了他向前發展的動力。
具體來說,像馬濤這樣的孩子,各種原因不盡相同,但主要是由以下這些造成的:
第一,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反複的失敗,這種反複失敗的經曆可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永遠也走不出失敗的圈子了。大多數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對自身的能力充滿了自信,對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標。但是,孩子一次又一次沒有達到目標,他就可能體驗到挫折,會感到對生活環境和學業都無能為力,無論他們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滋生出無助感,並放棄努力。
第二,青少年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得出了錯誤結論,形成了認識上的偏差,也會導致“失敗綜合征”的形成。有“失敗綜合征”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有一個明顯的差別,那就是他們對自己的失敗有一種“宿命”的觀點,感到成功與失敗不是自己能夠決定和改變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無法控製的因素決定的。
第三,家長、老師對青少年的不良評價也會導致他們的“失敗綜合征”。家長諸如這樣的語言都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極大的影響——“連這個都不會,你真笨。”“我看你是無可救藥了。”“你這種成績,真把老子的臉都丟盡了。”“你看隔壁家的朱力,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他一樣?”
毫無疑問,這些令人泄氣的話對孩子的自信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往往孩子的思維是比較簡單的、具體的,他們會很大程度地相信成人說的話。如果父母說他笨,孩子可能就會信以為真,認為自己不聰明。
因此,作為父母,就應該主動協助他,讓他從這種狀態中逐步走出。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麵著手:
1.教孩子對失敗要合理歸因,對自己作正確的評價
不少國內外教育機構都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從中得出結論:人們的歸因風格、學習能力和自我評價對學習動力的影響很大。積極的歸因風格和正確的自我評價對於一個人的動力具有較好的激發作用。積極的歸因就是將失敗歸因為缺乏努力等可改進因素,而不是歸因為缺乏能力等不可改進因素;將成功歸因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而不是歸因為任務簡單、運氣等外部不可控因素。正確的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信,而是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並懷有隻要自己努力了就可以學好的信念。
雖然歸因風格和自我評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心理學的許多研究表明,這兩者內部存在必然聯係。有積極歸因風格的同學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一般都是恰當和正確的,而有正確自我評價的同學一般都會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
學習和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經曆或大或小的失敗。所以在受到挫折時,如果不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全麵的分析,而隻是片麵地歸於自己的能力,那就會使自己產生一些消極反應,如失去了信心、意誌消沉、自暴自棄或喪失目標。所以學會全麵分析,通盤考慮,不能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學習能力,要考慮到環境因素,自己的基礎知識、自身的身體狀況、情緒狀態、問題的困難程度等影響學習成敗的因素。不能無理由地為自己開脫,也不能過度地抱怨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足。應該學會合理歸因,維護自己的學習能力感。
2.幫助孩子處理可能的障礙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解除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孩子自己解除不了的障礙。知識的學習是積累性的,如果孩子以前學習的知識不紮實,那麼除了要學好現在的知識外,還要對以前的知識缺漏進行彌補。家長可以想想辦法,幫助孩子補上缺漏。
3.學會自我強化,合理設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