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學習學習,我該如何對待你”——關於學習,我有很多不解和困惑!(3)(3 / 3)

為什麼馬濤會對自己感到失望?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家研究證明,學習能力的產生是與個人的成敗體驗有著密切內在聯係的。一個學生若總是失敗,從未有過成功後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能力就會降低;相反,一個學習中經常取得好成績,經常得到師長和同學稱讚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會提高。

要想提高自信與學習能力,設定的目標與自身實際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父母需要提醒孩子注意的是切忌急功近利,設定的目標過高,實現的可能性過小,孩子經受的挫折就多了,不利於其學習能力感的增強。家長將孩子提高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較容易達到的小目標,假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是在中下水平,那麼不妨為孩子認定提前兩名至三名的半學期目標,依據這一目標再設定每一天的目標;當一天的學習目標順利實現後,盡管這種微小的成功得不到師長和同學的稱讚,但應當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慶功,學會自我強化,這畢竟是孩子學習進步的一個有力證明,父母應鼓勵孩子積極地去體驗這種能力感。

通過這種方法,孩子的心態就有可能逐步得到扭轉。如果孩子能夠堅持將每一天的目標加以實現,實現半學期目標也就不困難了。這樣,當孩子一步一步地將目標變成現實,他的學習能力也就自然隨之提高了,從而一直帶著勝利的喜悅去攻克最終的大目標。

4.鼓勵孩子磨煉意誌,善用學習策略

不少同學反映,馬濤的成績一直得不到顯著提升,這和他的智商沒有關係,而是學習策略出現了嚴重偏差。同時,在意誌方麵,馬濤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考試一失誤就變得有些極端,認為自己的腦子不行。

所以說,意誌和學習策略是造就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學習的堅持性和策略性對學習的影響非常明顯。三分鍾的熱度,沒有策略地瞎撞,是學習的大敵。有了學習的堅持性,才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有了學習的策略,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隻有沿著崎嶇的山路,肯於攀登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5.強化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馬濤的失敗心理,與他的自信心大大磨損不無關係。可以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可以取得成功,不僅與自身的能力有關,而且與信心有關。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總擔心自己學不好,那麼就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就不會有靈感產生。一時的學習成績不好,並不等於自己沒有學習的天賦,隻能說明自己的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孩子能靜心而思,也會發現自己有許多過人之處。

6.幫孩子提高其最擅長科目的成績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一門他比較擅長的學科,集中精力學好這一門學科,以此為突破口,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並相信自身的能力。

7.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很多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行為表現,他們會認為隻有成功的人、學習成績好的人才是有價值的。而一旦自己的成績始終不佳,自己就是一個無價值的人。對此家長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至關重要。

8.保持對孩子的高期望

很多父母會降低對成績一直不理想的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事實上,這種做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和成功期望。父母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現,相反,父母的高期望隻要不是不可企及的,就能為孩子提供一種信任感,也能讓孩子感到一種勝任感,從而使他今後更加努力。

如果我再不扭轉孩子的這種心理,恐怕將來就要出大事情了。我要讓他明白,學習絕非順水行舟,而是充滿艱難險阻。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隻要孩子有足夠的毅力,就能使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也會日漸增強。

除此之外,我還要再培養他的自信心。有了自信的支持,孩子就不會再為眼下的成績不佳而哀歎,再也不會消極退縮了。所以我相信,我的孩子絕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種廢物!

第七節學習,讓我頭疼讓我憂

小明是某中學一名初一的學生,從小到大,小明的各科成績都很優秀。但是進入到中學以後,小明突然開始討厭起學習來,學習成績也隨之直線下降。在學校裏,小明的表現也大不如前,遇到好“欺負”的老師,小明就經常地不來上課,遇到比較嚴厲的老師,小明雖然不敢逃課,但是上課也不聽講,隻是伏在桌子上睡覺。放學回家後,小明把書包扔在一邊,既不複習功課,也不做家庭作業,而是躺在床上看電視,要不就是玩手機、發短信。每當父母一提到“學習”這兩個字,小明就表現得特別煩躁,經常用兩手捂住腦袋在床上打滾,並且說自己頭痛、難受,不讓父母再提“學習”這兩個字。為此,小明的父母傷透了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