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習學習,我該如何對待你”——關於學習,我有很多不解和困惑!(4)(1 / 3)

一聽到爸爸說去學習,小明就感到煩:“我不知道,我的生活除了學習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什麼了麼?老師催、爸媽罵,天哪,我真的無法接受,我的童年除了課本之外,就什麼都不剩了!所以,我要想盡辦法逃避。我要快樂,我要快樂!”

現如今,很多的青少年都有厭學的情緒,可以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越發明顯。這其中,像小明的這種心態,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從小明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隻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厭學,就連那些成績非常優秀、在老師眼裏是好學生、家長眼裏是好孩子的人都有厭學情緒。在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裏,學習是件很煩心的事,一提起頭就會疼。

其實,學習是一個人認識世界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途徑,大千世界奇妙的事物有很多,因此學習本應該是一件令人感到快樂的事情,是應該符合追求快樂的青少年的天性的。但是一旦孩子們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這種快樂被剝奪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機械的、枯燥的重複,缺乏豐富的新鮮感和趣味性時,那麼他們便會產生厭學情緒。

學習本身是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同時因為精神要始終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產生心理疲倦感。不僅如此,學習也是一個長時間的周期,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一個人無論進行什麼性質的工作,時間長了,都會多多少少地產生厭倦情緒,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要持續努力學習十幾年,甚至更長。所以,學習本身存在的高時耗性就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倦,從而導致厭學。此外,孩子不會學習,也是導致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會學習的孩子學得苦,學得累,學得煩。這些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重要的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運用出來。由於孩子不會學習,麵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麵對青少年一提學習就頭疼的這種現象,身為家長,應該做到:

1.幫助孩子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

父母為孩子確立一個適當的學習目的,可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而所謂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是指要切合實際,不要籠統地說,要提高學習成績,要認真做作業。應該具體地告訴他,你的成績要趕上某同學,你做完家庭作業就可以看電視了等。所謂適當,是指學習目的難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讓他覺得付出努力就能達到,這樣才有激發力。如果學習目標定得太高,超越其能力,就會使他喪失信心;而太低呢,他又會覺得不用努力也能實現,從而失去興趣。

2.引導孩子把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學習的心態時,首先要和孩子共同討論,在學習方法上是否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如何改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沒有嚐試和創新,孩子永遠找不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許正因為如此,孩子才表現出了極大的厭學心理。因此,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時,父母可以向孩子推薦新的學習方法,並詳細講明自己的理由。在孩子嚐試的過程中,父母要多與其交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供孩子參考。同時,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探索報以鼓勵,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尋找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克服困難,取得最大的成功。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學習不是一件那麼令自己感到煩躁的事情,就能擺脫厭學的情緒,重新建立起學習的興趣。

3.激發孩子培養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活動,這種觀點當然不錯。於是許多家長抱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信條不放,一方麵強化吃苦觀念,常念苦經,大講特講“頭懸梁,錐刺股”等;另一方麵常做苦事,倡導苦幹,用時間加汗水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活動。如此這般,孩子對學習如何能產生興趣?以苦為樂,恐怕大部分學生做不到,表現的往往是以苦為恨。事實證明,唯有改進教法、建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變苦學為樂學,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