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到阿俊的數學成績,爸爸不由呆住了。
直到吃完飯,阿俊也沒有放下緊張的心理:“爸爸,不要訓我了好麼?我也不想數學成績這麼差呀!可是說真的,我對數學真的感到了頭疼,那些小數點、多位數乘法,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像魔法一樣,始終無法琢磨透。久而久之,我對數學一點兒興趣也沒有了,因為它太難了!老師對我說,我這是偏科,可是,你說我該怎麼辦才好?”
阿俊為什麼要偏科?他自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對數學感到了頭疼,由此產生恐懼,最終發展為偏科,並因此感到無能為力。
大人們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和心理感到了疑惑,不就是一門學科嘛,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反感?其實所謂偏科,指的是學生由於對課程所持的興趣不同,對喜歡的學科學得好,而對討厭的學科學得差,造成各學科知識的學習程度極度不平衡的狀態。
像阿俊這樣個別學科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中小學生中為數不少,這屬典型的偏科現象。某市的一份調查顯示,有偏科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54.93%,足見偏科現象在中小學生中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一般來說,偏科的學生主要表現為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甚至討厭不感興趣的學科。他們對自己喜歡的學科往往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習成績優秀;對不喜歡的學科敷衍塞責,複習時也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它放到最後,但常常一會兒就困倦了。眼看著越落越多,自己往往更不知該如何下手。於是,成績越來越差,甚至發展到棄之不學的地步。
一般來說,孩子偏科,主要是由以下這些原因造成的:
首先,可能是孩子的各科學習基礎厚薄不同所導致。最初學生學習時,有的學科學得明白清楚就比較喜歡;而對學得糊塗的學科則不喜歡甚至討厭。時間長了以後,就導致了學科之間不平衡現象。
其次,可能是孩子為直接興趣所左右。學生對好玩、有意思的學科則認真學,認為枯燥無聊的學科則不認真學,沒有持續的動力,便難以在這門課上分配和維持足夠的精力,最終產生知識之間的斷層,想要再補就難了。
再次,可能是孩子愛屋及烏的情感投射。孩子對某任課老師有好感,常受到老師表揚而產生積極情感,想討老師歡心而努力學習這門課,往往這門課的學習成績就會特別優異;相反,學生對某老師不滿,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棄學。長期從事智能教育研究的北京彙易通感知潛能教育研究所所長曲池認為,“偏科生”的成因比較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該學生對任課教師的疏遠、不信任或不喜歡有關。有一位女學生不喜歡語文,問其原因,她說語文老師是班主任,總是批評她,沒半句好話,因此她討厭班主任,也討厭班主任講的課。
最後,偏科可能是孩子認為某一學科不好學,難學。一個五年級女生說,她以前就不愛學數學,因為難學,每次考試都得分很低,以後也懶得去學。這個女生認為還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感興趣的學科上比較劃得來。
所以說,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偏科就是因為他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領域。想要改善“偏科”現象,關鍵是要識別出孩子的智力強項與弱項,並有針對性地采取培養和教育措施。通常來講,父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盡力為孩子提供開發潛能的學習機會
孩子偏科,就說明他在某些科目上有長處。這個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所在的學校的老師意識到孩子的才能。在孩子步入新的學校時,家長應該把自己對孩子的觀察情況向學校反映,讓學校老師能很快意識到孩子的智慧強項。同時,家長可以和學校配合,共同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才能發展的課程和教育。如果孩子所在的學校難以滿足他才能發展的學習需要,家長可以為孩子在社會上尋找額外的學習機會,如讓孩子參加特殊才能培訓班;鼓勵孩子參加比賽,展示和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天賦等。
2.幫助孩子攻破弱項,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