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不要總拿我跟別人比
阿龍和阿鵬不僅是好朋友,同時還是“世交”。阿龍的姥爺和阿鵬的姥爺是同事,雙方的媽媽又是同學,所以,他們的家長經常在一起嘮家常,談論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阿龍卻不太願意和阿鵬一起玩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有一天,阿龍和阿鵬在一起下象棋,這個時候,他們各自的媽媽一道走了過來。阿龍的媽媽摸著阿龍的頭說:“王霞,聽說你們家阿鵬最近成名人了啊,考試都進全校前三名了!”
阿鵬的媽媽說:“哪有,他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你們家阿龍也不錯的。”
“他?他怎麼和你們孩子比?瞧他那笨頭笨腦的樣子,有什麼本事!”
阿龍聽到媽媽的話,感到麵子掃地,站起來不滿地說:“哼!我就是不如阿鵬,我就是笨,那又怎麼樣?”說完,不理會大人們的話就走開了。
阿龍原以為,這是媽媽一次口誤,誰知道接下來幾天,媽媽總是不斷地對他說:“你和阿鵬是好朋友,怎麼不學學人家!你看人家多給家裏爭氣,你怎麼就這麼不上進!”
阿龍聽著媽媽絮絮叨叨的話語,心裏煩悶異常,甚至都不願意和阿鵬在一起玩了。每天,他都想著媽媽的那些話,感到無比的委屈。
阿龍不想回家了,因為他受不了媽媽的嘮叨。在心裏,他有許多話想對媽媽說:“媽媽,難道我真的是個笨蛋,讓你這麼不待見麼?我承認,阿鵬有些方麵是比我強,比如學習成績方麵。可是,我也有自己的長處啊!我是體育課代表,上次運動會拿了三個冠軍,為什麼你不說這個?為什麼你總看到我的短處,不看我的長處?我不願意總和別人比較,因為,我和阿鵬是好朋友,我們各有各的特點!是不是你再也不愛我了?”
媽媽沒有看到,正是因為自己反反複複地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孩子產生了不小的心理壓力,認為媽媽偏心,不再愛自己了。
其實,媽媽也許認為這是對孩子的督促,所以,自然不會聽到孩子的心聲。但是,聽不到不代表沒有,阿龍的困惑,必須由媽媽來解決。
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是阿龍,還有很多的孩子都有這種心理負擔。“我的孩子比你的強”、“我的教育方法比你好”,身為父母,這樣的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也許是聽過,甚至是說過。
誠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外界的壓力迫使我們自己競爭,還要捎帶上孩子。不過,父母們有沒有想過,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做了父母,人身上便會散發出一種慈愛的光輝,不過,初為人父母,也會有一點點惶恐,不知道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家長,於是備感壓力。他們開始和其他父母比較,開始對孩子倍加嗬護,想成為完美爸媽。但是,這些原本的好意,卻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帶來了許多壓力,傷害了孩子。
教育家切尼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不但會讓孩子反感,而且還會導致孩子喪失對自己的信心。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自身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成為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專家提醒父母,不要總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相比,家長要讓孩子學習“愛自己”。“愛自己”主要的練習方法就是要跳出與別人比較的模式,盡可能多與自己比較。倘若能夠找到一兩個好朋友,有意識地彼此鼓勵,自信就會回來;隻要父母對自己有了信心,在看孩子時就不會隻看到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孩子的優點。而隻要父母多多鼓勵孩子,孩子的自卑心理就會慢慢減弱。
因此,父母應當擺平自己的心態。要明白,孩子的所作所為不可能讓父母都稱心如意,有時難免會出現在父母眼中被視為是“不爭氣”的現象。每逢此時,父母不妨多一分平常心,多一分寬容,用鼓勵與賞識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效果也許會理想得多。
(一)家長應采取的態度
1.多些鼓勵,少些批評
父母總說別人的孩子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綜觀孩子的“不爭氣”,其中形式多種多樣,有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有專門“幹壞事”的。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經常給予鼓勵,比如:“你真棒”、“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行”、“你其實很聰明,隻是少了一分努力”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從善如流”,不斷提高起點。另外,孩子的年齡尚小,做事自然不可能全麵,犯錯是必然。此時不要一味地批評、打擊孩子,否則孩子就會淪落到見事怕事的境地。
2.立足實際,合理期望
我們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毋庸置疑,父母對兒女的高期望都源自敦促孩子不斷進步的愛子之情。但是,父母不能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因為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無法達到這種期望,父母就會認為孩子是“不爭氣”。而且還會讓孩子在心理上形成無形的壓力,很容易產生煩悶、自卑、逃避等負麵情緒,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製訂合理的成長計劃,才能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預期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