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隔了沒多久,娜娜又覺得學小提琴太吵了,想要學個既安靜又高雅的,於是就改學畫畫。可是學著學著忽然覺得畫畫要求太高、太煩瑣,又跑去學唱歌……就這樣周而複始,娜娜不斷地換班,轉換學習科目,始終沒能好好靜下心來專心學好一門才藝,一個學期下來,娜娜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學會。
娜娜看著其他小朋友的進步,心裏慌成了一團:“為什麼,我總是喜歡上這個又喜歡上那個?其實我心裏明白,到頭來,我現在什麼也不喜歡。小提琴太吵鬧、跳舞太難、唱歌太苦……我到底該喜歡什麼才好呢?哎呀,我心裏好著急啊,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娜娜為什麼喜歡的東西那麼多,卻沒有任何一個能堅持到底?爸爸看在眼裏,心裏也是一陣納悶。
其實,娜娜的“朝三暮四”,主要就是由浮躁心理造成的。就目前社會來看,浮躁心理是一些孩子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孩子做事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性,而且很多時候心神不定;對於某一件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而且耐不住寂寞,無法靜下心來,稍不如意就輕易放棄,不肯為一件事傾盡全力。
像娜娜這樣頻繁地轉換興趣愛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忽冷忽熱,最終哪一樣也沒有學好,就是浮躁心理的典型表現,這在其他孩子身上也非常明顯。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家神氣,又想當企業家,但有了理想卻又不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還有一些青少年,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是患得患失,經常焦慮不安、喜怒無常,總是自尋煩惱,慣性地“這山望著那山高”。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浮躁心理?一般來說,主要由兩方麵原因造成:
一方麵是社會原因,現如今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每個人都麵臨著在社會結構中重新定位的問題,許多人為此心神不寧,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社會上的這種浮躁心態,必然滲透到家教領域中來。不少家長教育孩子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甚至到了有點“饑不擇食,慌不擇路”的程度。一本《哈佛女孩》麵世,家長們就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劉亦婷”;幾個小女生憑借“超女”舞台一舉成名,所有的家長都想自己的女兒成為“李宇春”;有人振臂一呼那是“21世紀的通行證”,家長便蜂擁而至去購買《學習的革命》,到底讀了沒有,則隻有天曉得。無視孩子的個體需求而進行過度開發,希望得到一個秘訣、找到一條捷徑,使孩子快速成才,這便是家庭教育中家長浮躁心態的典型表現。還有,一些家長自身的某些浮躁表現也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另一方麵是青少年的個人原因,個人間的攀比是產生浮躁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急死人”,通過攀比,青少年感到對社會生存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生存狀態不滿意,於是過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投機主義的驅使下,不少青少年變得隻有一個目標:為金錢而學習。但學習又缺乏恒心與務實精神,缺乏對自己的智力與發展能力的準確定位,因而使孩子們顯得異常脆弱、敏感、冒進,稍有“誘惑”就會盲從。
那麼,父母應當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改變浮躁心理呢?專家建議,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
家長隻有幫助孩子明確生活的目的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才能使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產生高度的責任感與方向感,這對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
俗話說:“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家長要告訴孩子立誌不在於多,而在於“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誌而事鮮成”的不好結果產生。
2.培養孩子“先思考後行動”的習慣
家長無論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讓孩子先思考,後行動。比方出門旅行,要先決定目的地與路線;上台演講,應先準備講稿。
同時,在引導孩子在做事之前,要學會經常問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做,希望什麼結果,最好怎樣去做?”並要具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
3.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家長要培養孩子對事情負責的心態,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一點分開做,“積小流以成江海”,累積到最後即可達到目標。
4.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青少年的好奇心是很重的,家長應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入對問題、對事物、對現象的深入探討中,讓孩子對深層次、更本質的內容產生好奇,從而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提高孩子的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