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友誼與真理,讓我難以選擇的分岔口
小雲和小麗從兒時就是很要好的夥伴,一起上學下學,形影不離。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她們經常吵架,這讓小雲懷疑她們的友誼是否還存在,更嚴重的是小麗經常以補課為由出去玩,還再三叮囑小雲不要告訴任何人,這讓小雲感到很不安,為了保住友誼,她甚至不敢把小麗在學校的一些不良品行告訴她的媽媽。
一天放學的路上,小麗對小雲說:“明天下午第二節課是體育,上體育課是最沒勁的了,咱倆翹課怎麼樣呀?你陪我去買那天我看上的那雙球鞋吧?”小雲支支吾吾半天,也沒說出什麼來,小麗非常生氣地說:“還是不是朋友了?這麼點兒小事都辦不到。”小雲隻好膽怯地答應了。
小雲因為這件事,心裏煩悶了好久,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小雲的異常被大人們看在了眼裏。一天,小雲的媽媽問小雲到底是怎麼回事,小雲這才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訴了媽媽。
小雲有些怕小麗了,但她的心理卻非常矛盾:“我和小麗是好朋友,我該怎麼做啊?從小她都是那麼強勢,我就是有想法,也沒辦法說服她的。可是,我知道她的那些行為都是錯的,我不想跟著她一起這麼犯錯!隻是,我怎麼和我的好朋友說呢?我特別依賴她,萬一她從此以後不和我一起玩了該怎麼辦啊?媽媽,你幫幫我好麼?”
在小雲的心中,友誼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她始終無法對小麗說出心裏話,因此內心就十分糾結,不知如何是好。
不僅是小雲,很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困惑,這本有可取的一麵,因為她們能看到友情的重要,說明她們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孩子。但是,當好朋友的行為錯誤時,自己怕失去友誼,那麼為了友誼,有時隻好讓自己委曲求全,這樣的孩子大都不懂得怎樣去拒絕,對朋友的無理要求都一味地接受、認同,結果迫使自己去做不願意做或者是做不到的事情,這讓自己的心理受到不小的打擊,也會危及自己的人際關係。
那麼,除了擔心友誼消失外,孩子這種心理還表明了什麼?
(一)現象後的本質
1.好麵子
在生活中,人人都講麵子,一些青少年生怕別人說自己“不懂事”。為了自己的麵子,常常做一些違心的事情。比如在學校上課,明明自己不想逃課,但為了證明自己和朋友有多“鐵”,為了保住自己的麵子,而違心答應,但心裏難免沒有怨言。
2.性格懦弱
有些青少年膽小怕事,顧慮重重,生怕惹哪位朋友或同學不高興,即使對別人提的要求明明心裏不同意,也說不出口。
3.缺乏拒絕技巧
許多青少年並不是不想拒絕別人,而是缺乏拒絕別人的技巧,覺得直接說“不”傷害到別人的自尊,也怕危及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因此就隻好自己忍著了。
4.認識錯誤
青少年由於缺乏辯證而全麵地看待事物的經驗,往往會把朋友之間的友誼神聖化。他們單純地認為友誼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他們認為沒有辦好朋友交代的事情,就是不講“哥們義氣”,就會在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他們會把小集團中的一些人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的行動標準。常常為了所謂的“義氣”而包庇同伴,或者為對方打抱不平,也不考慮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就衝動地做出一些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的事情。
如果孩子總是如此,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學會朋友身上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倘若父母得知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時,要教育孩子大膽地說“不”,千萬不要勉強自己,維係友情不可靠遷就。同時,更要讓孩子明白,這麼做,是為了朋友好。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真正的好朋友不僅僅是要講“義氣”,好朋友更要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其次,父母就要幫助孩子知道什麼才是真的友誼,當麵對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時,孩子應當怎樣拒絕。
(二)如何說“不”
1.用正當理由婉言拒絕
找借口來謝絕對方是可能會使人覺得不安。但是,恰當的借口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說是一門藝術。父母應教育孩子在拒絕別人時,要用最委婉、最溫和、最坦誠的語氣向對方詳細解釋不能答應其要求的理由,或者尋找恰當的借口,以不至於被對方責怪的方式來回避對方的要求,這樣既解決了問題,也維護了自己的人際關係。相信如果是真朋友,對方理解你。
2.巧妙轉移話題,學會拖延
家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當朋友拜托的事情不能辦到時,還要學會巧妙轉移話題或拖延時間,這並不是讓孩子在對自己已經承諾別人的事情上來進行拖延。而是當別人想讓你幫忙時,可以暫不給予答複。當對方提出要求而你遲遲沒有答應,隻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慮考慮,那麼聰明的對方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願意答應的。
3.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