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我親愛的朋友們啊”——我的“交際圈”,我做主(1)(2 / 3)

直接開口拒絕對方對很多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們往往必須在心中演練多次,相比之下,巧妙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拒絕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容易多了。一般而言,搖頭代表否定,別人一看你搖頭,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之後你就不用再多說了。

另外,微笑中斷也是一種肢體的暗示,當麵對笑容的談話,突然中斷笑容,便暗示著無法認同和拒絕。類似的肢體語言包括,采取身體傾斜的姿勢,目光遊移不定、頻頻看表,心不在焉……但家長應提醒孩子在采取此類方法時切忌傷對方自尊心,使自己失去一個朋友,而多了一個敵人。

明白了孩子的心思後,我主動找到了小麗的媽媽談論此事。小麗也明白,由於自己的錯誤,給小雲帶來了困惑,並保證從此以後再不那麼做事。當然,小雲的心理問題,也需要讓我來協助調整。我明白,小雲非常珍視這份友誼,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不可以沒有父母,同樣也不可以沒有朋友。但是我要讓她明白,靠遷就維係的友情不是真正的友情,而且會讓自己很累。我真的希望小雲與她的朋友們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結伴而行,收獲真正的友誼,感受生活中的快樂!

第二節我們隻是好朋友

甜甜上了初中,交際圈變得越來越大,不僅和女同學關係親密,還與很多男同學成了朋友,有時還和這些男同學一起到家裏複習功課、在街上閑逛或者出去郊遊。

每到周末,家裏的電話都會響成一團,好多次爸爸媽媽接起來,發現電話裏都是男孩子的聲音。媽媽對此非常擔憂,怕女兒與這些男孩子們交往時一不小心鬧出什麼亂子來,於是,就把甜甜叫了過來,問道:“甜甜,電話裏的那個男孩是誰啊?是不是……”

甜甜看著媽媽的樣子,不禁大笑了起來,說:“媽媽,你想什麼呢?我們就是好朋友!很純潔的!”

“胡說!”媽媽見甜甜無所謂的樣子,更加生氣了,“那怎麼每個周末都打電話!你說,你是不是談戀愛了?”

“媽媽,你……你怎麼這麼胡攪蠻纏!”甜甜對媽媽的胡亂猜疑,心裏感到格外委屈。

看著媽媽不信任的目光,甜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委屈:“媽媽,你憑什麼就這麼懷疑我?難道,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和異性做好朋友就是犯法麼?媽媽,我明白你擔心我們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可是,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自己心裏都十分明白啊!你們年輕的時候,就沒有一兩個異性朋友麼?我看電視上,那些青少年的生活多姿多彩,有很多好朋友在身邊,可是,為什麼到我這裏卻不行?難道,我隻能有同性的朋友?”

在許多大人的眼裏,甜甜這個樣子,就有“早戀”的苗頭,所以作為家長難免會驚慌失措,可是在甜甜看來,事情卻遠沒有父母想得這般複雜,她隻是單純地認為:我和異性同學不過就是好朋友罷了,幹嗎非要做出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所以,雙方的心態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甜甜的心理失衡,抱怨起媽媽來。

“青春期”的孩子與異性的關係是一個最容易被誤解、又最容易出問題的問題。大多數家長、老師認為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已經情竇初開時,或者隻是在心裏暗暗著急,或者旁敲側擊地去勸阻,或者不由分說地去幹涉,很少與孩子開誠布公地溝通,更不會為他們提供指導。

正是因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孩子才會抱怨父母的無端幹涉。其實,在孩子結交異性朋友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擺正自己的態度,要認識到,與異性交往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還是孩子人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際形式之一,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對孩子異性朋友交往的環節上進行指導。

那麼具體來說,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應持怎樣的態度,又該如何指導孩子呢?

1.父母要擺脫錯誤的觀念,不要動輒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簽

不少孩子都有這樣的現象:一旦和異性交往,立刻被父母貼上“早戀”的標簽。這類家長一看到男女學生單獨在一起,就懷疑他們“早戀”了,把他們打成另類,當做“問題學生”,千方百計控製其“負麵影響”。

其實,父母的這種心態是非常錯誤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異性交往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男女學生單獨在一起,可能是在討論學習問題,也可能是在交流對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討論怎麼樣才能避免“早戀”。“早戀”是成人製造的一個經常誤貼的標簽,一旦被貼了這個標簽,孩子往往就有嘴難辯,外界的壓力甚至可能迫使他們真的談起戀愛來。因此,父母要擺脫錯誤觀念,用平常心看待孩子與異性的正常交往。

2.科學開導,不要將異性交往妖魔化

很多父母都會嚇唬孩子,說與異性交往會怎樣怎樣,總是把與異性交往劃為禁區,這樣不僅對孩子的健康心理沒有好處,反而會加重青少年日後在與異性交往方麵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一個沒有學會與異性交往的人很難說是一個成熟的人。誠然,這時的孩子確實還不成熟,但是人的成熟不可能靠坐等達成,與異性交往的技能也隻能在實踐中去摸索、去提高。所以,父母盡量不要將異性交往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