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孩子成為毛毛這樣的“小霸王”?這是因為,在平時,父母的家教方式出現了不小的問題。有些家長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這樣的家長隻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嫁”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暴力傾向。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百般地溺愛,使孩子形成了“小皇帝”的性格,久而久之,也可能產生暴力傾向。
正是由於父母的溺愛、縱容或是過度懲罰,孩子才形成暴力傾向,並且從來感受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這是一種“力量”的象征。
當孩子第一次的暴力行為得逞後,就可能會繼續嚐試,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欲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羨慕,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倘若這個時候父母不加以製止,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走上“古惑仔”之路。
為了消除孩子的暴力傾向,父母需要動一番心思。
1.要以身作則,創造良好環境
要想改變孩子的“小霸王”心理,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與鄰裏相處不要動輒使用“武力”,要營造團結和睦的氣氛。要教會孩子從小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克己、寬人,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有寬以待人之量,才能成為一個懂道理、識大體的孩子。
2.勿對孩子使用“暴力”
孩子之所以打人,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家裏受到了不平的待遇。如果父母在不高興時總拿孩子出氣,久而久之,孩子的委屈感越積越重,便隻好選擇其他的方式進行發泄。而欺負其他的小朋友,這就是他們發泄情感的最佳渠道。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出現煩惱、挫折、憤怒等這些情緒時,就會容易選擇用暴力解決問題,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煩惱、憤怒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
4.避免給孩子暴力暗示
孩子攻擊他人,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
所以說,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麵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5.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表現出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不會同情受害者。
所以,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意思,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6.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性“樣板”。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過去我怎麼也想不通,到底孩子是為什麼有這種暴力心態的。現在看來,孩子的暴力問題與我和他媽媽的教育不無關係。以前孩子一出錯,我們就又打又罵的,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孩子得不到尊重,就想辦法通過其他渠道來泄憤了。所以,其他小朋友怎麼會喜歡他呢?不行,我和她媽媽必須要改變,要不然,孩子將來可能真的會成“古惑仔”了!
第四節我希望融入集體,不要被隔離
冰冰從小在農村長大,直到上學的年齡才隨父母來到城市,她非常膽小,說話時經常臉紅,前言不搭後語,手不知該往哪兒放,非常緊張,有時幹脆不想說話。上了學,冰冰不敢回答問題,不好意思和大家一起玩,為此她總是受到父母的責怪,致使她很自卑,怕見人,怕與人交談。
當家裏來客人時,母親常以“她不會說話”為由讓她躲開,直到上中學,她的社交能力都極差。冰冰出門時總是像明星一樣戴著墨鏡,因為她不想被熟人認出。看著她的同齡人都能言善道,朋友一大堆,父母很是著急。
冰冰看著爸媽著急,內心也是急成一團:“媽媽,我也想和其他小朋友那樣,可以一起談論動畫片、一起到戶外做遊戲,這一切都是多快樂的事情啊!可是現在呢?我不敢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久而久之,她們也不願找我了。我不想被隔離,我也想有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