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我親愛的朋友們啊”——我的“交際圈”,我做主(2)(2 / 3)

提到當今的青少年,一般人會用活潑好動,生龍活虎,能言敢為等評語評價他們。但像冰冰這樣的孩子,在青少年中也不占少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的“社交恐懼征”呢?

一般來說,像冰冰這樣的孩子,都有如下這些表現:膽小怕事,平時沉默寡言,融入不到同學中去,害怕與同學交往,他們沒有表現出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與人說話時聲音低微、臉紅、心慌、靦腆,而且主動要求少。

以上這些特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膽小,即膽怯。

膽怯,是許多孩子都曾有過的一種情緒狀態,隻是程度不同而已。造成孩子膽小怯懦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家庭環境與教育的影響。

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意,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這種保護心理的“慣性”照樣會持續,導致的結果是孩子離開大人就害怕,整日戰戰兢兢。

如果孩子不能克服自己的膽怯心理,這種心理就會發展成社交恐懼征。社交恐懼征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麵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

為了不使孩子因膽怯、自卑而走向自我封閉,父母應該采取何種方法呢?

1.正確認識膽怯,並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家長應讓孩子意識到膽小是可以轉變的,並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讓孩子多考慮“我要怎麼辦”。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應讓孩子落落大方地表現自己,不要總有緊張心理。當他與對方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對對方的注意,減少對方對孩子的注意,讓他學會用心靈去溝通。

2.端正教育態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由於家長的過分寵愛,許多孩子養成了壞毛病,例如:任性、挑食、不肯自己盛飯,這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會成為被取笑的對象,這也是導致他們怯懦的原因之一。所以父母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對孩子的溺愛、嬌寵,隻會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改變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隻有獨立性強的孩子,遇事才會從容不迫。

因此,在平時生活中,要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情,不能一味地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3.要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集體生活給孩子提供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台。

善於過集體生活能力的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語言的組織能力、思維的發展水平也較高,而且他們的交往能力要比未過集體生活的孩子強,性格更開朗、活潑。

4.鼓勵孩子擴大交往空間

交往活動的空間狹小,勢必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認生、害羞。而若家長能讓孩子擴大交往空間,孩子的交往對象增多了,交往能力也會明顯增強,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友好合作。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同學到家中來做客,讓他做小主人,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膽怯心理不利於青少年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際交往、職業選擇等,所以要家長引起注意並及時去克服。讓我們的孩子大膽地去迎接青春路上的風風雨雨吧!

小的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的生活比較封閉,所以才造成了她膽怯的性格。其實我也知道,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必需的,所以,我就必須要扭轉孩子這種害怕與別人交往的心理。往小裏說,這是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往大裏說,這也是避免長大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啊!

第五節是我的自負傷害了朋友麼

小童從小就是個要強、拔尖的孩子,幹什麼都要贏別人、都要得到別人的表揚才罷休。如果她輸了,就會用大哭、大鬧來表示自己的不滿。為了讓女兒高興,讓她必須贏不能輸的心理得到滿足,父母多是順著女兒的意思,在和她下棋、玩撲克和做其他遊戲時故意輸給她,對她的一切表現都給予熱情的表揚、鼓勵:“你真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是最能幹的”,等等,反正是什麼最好聽,什麼最讓女兒興高采烈就說什麼。可是,在學校就不行了。小童上課回答問題、做作業不可能保證一點兒錯不出,偶爾還會因為馬虎、不認真被老師批評,這是小童萬萬接受不了的,每次都會不管不顧地在同學、老師麵前大哭一場,再回家發一通脾氣,弄得老師一點兒辦法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