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我親愛的朋友們啊”——我的“交際圈”,我做主(2)(3 / 3)

和同學一起,小童也總是認為隻有自己的觀點最對、方法最好,對同學們說的話不以為然,也看不起別人。而一旦事實證明她錯了,或是在遊戲、比賽時輸給了別人,小童就會不依不饒地和大家矯情,或找各種借口為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作解釋,或是幹脆就說是別人耍賴,而永遠不承認自己輸了。當然,她自己一定心裏也不舒服,就回家去和父母找碴兒、吵架,再在父母的故意謙讓和順從中找回心理平衡。

對此,父母也感到了無奈,多次勸說都沒有辦法。

小童對於自己的這種行為,自然也感到了不舒服:“以前的那些好朋友現在都不和我一起玩了,因為他們說我太強勢。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毛病很多,尤其是喜歡當孩子王,對別人指指點點,可是,我真的感覺自己比他們強啊!難道他們自己沒有發現麼?是不是因為我的優秀,給他們帶來了壓力?爸爸媽媽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心理,我不明白,難道我自信錯了麼?”

小童始終沒有發現自己錯在了哪裏,而是將這一切歸咎為自己“太優秀”。

小童的這種心理,說明她極富自信心。但這個自信心卻與她自己的能力並不相稱,所以,其他的小朋友不願意再與自己玩,她心裏當然不好受。

由此可見,小童的問題,主要就是出在“自信”之上。雖然說自信很重要,但是過分的自信,就是自負。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度,青少年往往把握不好兩者的度,這就需要家長給予一定的幫助。

自負與自卑相似,都是源於對自己的不正確認識,自負者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他們仿佛通過放大鏡來看自己的長處,甚至視缺點為優點,而在看別人時,則總是容易無視他人的優點,誇大對方的不足。

自負的表現是多方麵的。比如有的因為自負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處,常常給人高高在上、盛氣淩人之感;有的孩子對大人傲慢無禮,不尊敬長輩;也有的孩子因自負而不愛與人說話,不愛回答別人的提問,甚至變得愛挖苦人、諷刺人;等等。可以說,自負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許多有專長或智力超群的孩子都易染上這種心理疾病。

一般來說,自負多出現在獨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現在家庭條件較優越、具有某種先天優勢的孩子身上。自負往往會導致自滿,使孩子喪失進取心。另外,還容易使孩子意誌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

另外,自負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從家庭這方麵來講,多是由於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他們所導致的。為了糾正孩子的自負心理,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努力:

1.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

家長要逐漸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對孩子的評價應客觀實際。孩子總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長不要因為溺愛孩子就不顧實際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麵前沒完沒了地表揚孩子,這樣易形成孩子的自負心理。要堅持表揚和批評恰如其分的原則,對孩子的缺點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要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

2.杜絕孩子造謠生事、惡意攻擊的做法

有的孩子因過度驕傲,常會妒火攻心,氣急敗壞,急欲給對方點顏色瞧瞧而不惜采取造謠生事甚至是惡意攻擊的手段,以為這樣會破壞對方的優勢。但是往往這類謠言、惡語最終都會真相大白,隨之而來的是自己人格形象的“蹦極跳”。當你的孩子知道這種行為的嚴重後果時,恐怕他就不會繼續他的行動了。

3.養成獨立生活的好習慣

如今的孩子就像“紙老虎”,表麵凶內心軟,加之獨立性不夠,因此一帆風順時雖然自信滿滿,可一旦遇到問題就開始退縮、委靡。因此,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應該給孩子創造相對獨立生活的環境,讓孩子受到一定的鍛煉。事實證明,經曆過適當挫折的孩子心理機製健全,不至於過分自負,也不會經不住任何打擊。

4.讓孩子努力發現他人的可愛之處

在學校裏,大多數孩子都認為自己很出色,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就很不服氣,這種不服輸的勁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尋找別人的錯誤,然後用別人的錯誤來愉悅自己上,那就走入歧途了,這隻能說明一種強烈的嫉妒心已經開始慢慢滋生。作為家長,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知道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可愛的天使,用真心發現別人的美麗,用耐心發現別人的長處,唯有真心付出,才會讓別人也用真心對待自己這個道理。要讓孩子明白再差勁的人也有優點,無論是誰,都有我們應該去學習的地方。

5.增加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

當孩子看到外麵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自有強中手”,就不會為自己的能力而自負了。因此,建議家長多帶孩子開闊眼界,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井觀天”,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