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和小童的媽媽就對她說:做人要自信!可是萬萬沒想到,孩子竟然由自信發展成了自負。有時候,我和她媽媽沒認識到這點,還誤以為這是她優秀的表現,甚至還總是表揚他。現在我才明白,就是因為我們不適當的評價給孩子帶來了一種錯覺,讓孩子以為自己真的像人家評價的那樣毫無瑕疵,其實,這是一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我和他媽媽一定要從小事入手,讓孩子漸漸地改掉這個毛病。
第六節“孩子王”,讓我自豪的名號
大博已經八歲了,有著自己的社交圈子,但也經常遇到一些社交方麵的問題。有一次,大博氣衝衝地跑了回來,拉著媽媽的手叫起來:“以後,再也不讓樂樂到我家來玩兒了,他叫我,我也不出去和他玩。”“發生了什麼事?”媽媽知道大博可能和樂樂鬧了矛盾,“他一定是做了什麼事情,才讓你這麼生氣。”
大博見媽媽向著自己,於是立即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原來,大博在和鄰居家的孩子樂樂及其他幾個男孩一起玩時,一個小女孩走了過來,樂樂說,這個小女孩是他鄉下來的表妹,希望大博能讓她也加入進來,和大家一起玩兒。
大博聰明機靈,能想出很多新鮮的遊戲玩法,是這群孩子裏的“孩子王”,從來都是說一不二。不過,他不想在遊戲裏加上一個小女孩兒,就對樂樂說:“你表妹也不行,她是鄉下女孩,去和鄉下女孩兒玩兒。”結果,那個小女孩一聽,就哭了起來。
別的孩子見小女孩哭了,馬上轉變了陣營,圍在樂樂表妹周圍,安慰她不要哭了,還讓樂樂帶著他們一起去玩兒。大博一見這種情形,丟下一句話:“以後再也不和你們玩兒了。”然後氣衝衝地跑回了家。
即使見了爸媽,大博依然沒有平息自己的憤怒:“今天他們都不聽我的啦!哼,以前我說話的時候,他們都說我對,可是為什麼今天就都反對我!樂樂的小表妹是從鄉下來的,她就是不明白我們的遊戲,所以,我說的一點兒都沒錯!爸爸媽媽,你們不要批評我,我難道做錯了嗎?他們這樣,是不想讓我再當頭兒了!”
大多數孩子都有征服欲,希望小朋友們都能被他指揮,渴望自己當“將軍”,當“孩子王”,所以,當其他小朋友反對自己時,大博自然會感到不滿。在他眼裏,這是小朋友們在挑戰自己的權威。
大博為什麼會這樣?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的觀念影響。也許正是父母生活中不經意的一些行為,導致了孩子這種觀念。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大博在社交中所犯下的錯誤:首先,他認為自己是“孩子王”,所以,就可以不顧樂樂的意見,這是不對的,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交往,都需要互相尊重;其次,他不應該因為樂樂表妹來自鄉下,就歧視她,看不起她,更不能因為她是女孩兒,就不和她一起玩;後來,他更不能因為小夥伴們和他有不同意見,就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孩子不會平白無故產生一種觀念,看不起別人、重男輕女、過於強勢,也許在父母的身上,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找到對應。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因此也在生活中開始模仿,久而久之,他們會不受人歡迎,甚至會被人“畏而遠之。”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認識。當自己有了明顯改善後,就要教育孩子做到以下這些:
1.培養孩子的平常心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與人交往中,需要公平、公正,互相尊重,必須教會孩子用一些禮貌用語,不要往孩子觀念中灌輸性格差別,更不要允許歧視其他小朋友。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中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什麼高低貴賤。
2.引導孩子與小朋友友好相處
孩子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與他們交往最多的都是年齡相近的同學。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看法、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煩惱,小朋友間通過彼此間的交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這些交往中,既有友誼、愛心,又有衝突、矛盾。經常給孩子講與人為善道理,孩子就能正確麵對集體,在集體中逐步成長、成熟起來。
聽到孩子的訴說,再結合以前小朋友們的“告狀”,現在我才意識到,大博不僅是個“孩子王”,而且越來越像一個“小霸王”了。我在網上查閱了一下資料,這種孩子很容易與集體格格不入而脫離集體,所以,小朋友們才會不想和他在一起玩。
以後,我再也不敢總是表揚孩子“霸道”了。我應該告訴他,無論自己多麼優秀,那也不可能離開集體,正像一滴水離不開江河大海,否則就會幹涸一樣。一滴水的壽命是短暫的,但它彙入江河大海並與之融為一體時,就會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說,孩子隻有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以一顆平和的心融入集體,才會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好了孩子,你要明白,隻有你和小朋友們搞好關係,這樣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第七節怯懦讓我丟了朋友麼
孫小浩今年10歲了,學習成績不錯,身邊也有一群好朋友。可是,媽媽卻發現了小浩身上有一個奇怪的特點,那就是在與朋友一起時,一般很少說話,隻是沉默地笑。即使說話,也是三言兩語,不像他的同齡孩子一般,顯得那麼天真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