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判斷錯誤,辛酉政變遺禍無窮(1 / 2)

謝幕的時候到了,鹹豐將權利移交給了自己唯一的兒子。為了讓最高權力不外落,他為自己的兒子設計了權利平衡構架。作為一個父親,鹹豐帝的設想是好的,但由於他沒有看清當時家族內部的實際情況,他的安排並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在他去世後,發生了辛酉政變,家族的最高權力也就旁落他人。

一八六零年八月十六日,鹹豐一行逃難者終於到達了熱河行宮,住進了清帝在熱河時的“寢宮——煙波致爽”殿。鹹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二日,鹹豐詔定二月十三日回鑾。其後,又規定了啟鑾後詳細的行程安排。這邊在京城留守的王公大臣們都翹首以盼,希望皇帝盡快回宮,一來人心大定,二來可以使鹹豐早日擺脫肅順等人的左右,為下一步行動創造條件。但令他們失望的是,皇帝的病情又有反複,並進一步惡化。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下午,鹹豐帝病情突然加重,昏厥不醒,奄奄一息。經禦醫緊急搶救,直到晚上,皇上才慢慢蘇醒過來。到半夜時,皇上吃了一服藥後,精神略有好轉。他知道這是回光返照,死神已向自己招手。為了使自己的皇子能夠順利地當上大清國的皇帝,鹹豐皇帝急忙派人把大阿哥、宗人府宗令、禦前大臣和軍機大臣召來,臨終托孤。鹹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以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讚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鹹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鹹豐帝此時已經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鹹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後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

為什麼此時才立大阿哥為皇太子呢?雖然清朝皇帝在立嗣君時,一直沿用雍正建立的“密儲製度”,但鹹豐帝除了大阿哥載淳之外,別無他子,所以一直沒寫密詔。現在他自知命在旦夕,如不臨時變通,自己一旦突然崩逝,將出現曆史上多次發生的爭奪皇位之慘劇,他寵愛的獨苗兒子將無以安身,國脈很難在本支永傳。因此,他決定今天就把這件事定下來,使大阿哥能名正言順地成為皇位繼承人。

皇上確定了大阿哥為皇太子,為了讓皇子能夠順利地度過過渡期,學到更多治理國家的經驗,使國家大事不因自己的離去而受到影響,隨即又下旨委任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專責輔弼皇太子。一八六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淩晨,鹹豐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卒年三十一歲。

應該說,鹹豐這樣安排,是費盡心思的。兩位皇太後和幼帝為一方,八位讚襄政務大臣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了任何一方又不可。這既不是垂簾又不是輔政,而是“垂簾輔政,兼而有之”。然而,令鹹豐意外的是,他選擇的托孤大臣在隨後不久的辛酉政變中,這些人就很快的走下了曆史的舞台。而造成這一切的結果是,鹹豐沒有看清朝廷內部的形式,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一股是鹹豐臨終顧命、讚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唯一被排除在讚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股是鹹豐帝的幾位兄弟。鹹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惇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等。在鹹豐死時,幾位親王尚年富力強。他們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