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判斷錯誤,辛酉政變遺禍無窮(2 / 2)

第三股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後——東太後慈安和西太後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製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鹹豐在臨終之前,特製“禦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後頒布詔諭的符信。換句話說,奏折“經讚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後、皇上閱後,上用‘禦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禦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禦賞”章,交皇後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鹹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後,由皇後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麵,也避免出現皇後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麵。皇後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都有對於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 的否決權。

很明顯,如果皇後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禦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麼,八位讚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讚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禦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

從表麵上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但鹹豐沒有把自己的兄弟的勢力納入到“讚襄政務”的權力係統內。比如說,用恭親王奕“攝政”或“議政”或“輔政”或“讚襄”,後來情況也就會不一樣。

1861年11月1日,慈禧等人發動政變,宣布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很快,慈禧發布上諭,否認鹹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八大臣的第一個重要罪狀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於各國”,也等於向侵略者表示,他是“盡心和議”的賣國賊。接著,宣布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明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後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號也是從這時開始使用的。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而發生此事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

從此,慈禧登上了曆史舞台,在半殖民地的中國進行了47年的罪惡統治。她上台的第一樁罪行,就是“借師助剿”,和外國侵略者共同血腥鎮壓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革命。中國曆史上許多不平等條約,如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醜條約》等,都是在她統治時期與外國簽訂的。她的篡政和統治,使近代中國蒙受了無窮無盡的屈辱。

鹹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局麵,影響中國曆史近50年,鹹豐的責任不容推卸!

同治帝載淳,是鹹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六歲的載淳即位,時為同治帝。由於同治尚幼,故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至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僅19歲,鎰號“穆宗”。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係列的農民起義,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大清帝國迎來了最後的回光返照似的興盛。同治——傀儡皇帝,因病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