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病危之際,母親奪權(1 / 2)

父死子繼,這種觀念深入每一個人的內心。然而,同治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子嗣。最高權力的歸屬就成了一個疑問,對最高權力一直虎視眈眈的慈禧太後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在同治帝彌留之際,慈禧小動手腕,就讓兒子中了自己的圈套。在權力麵前,母子之情也成了或有或無的東西。

同治帝患病不起,不能上朝處理政事,國家大事怎麼辦呢?同治皇帝為了不被別人利用,隨即諭令軍機大臣兼帝師李鴻章代自己批答奏章,李鴻章一向忠心耿耿,深受同治帝倚重,他代皇上處理朝政,絲毫不敢獨斷專行,每天向同治帝早請示晚彙報。

但是,他畢竟是漢臣,無論從大清祖宗家法還是從民族心理上說,李鴻藻批閱滿文奏章是不合體的。過了五天,同治帝詔命恭親王奕代為批答滿文折件。恭親王奕既有資曆又有能力,是滿族親貴群臣中最理想的人選,同治帝對此極為滿意。然而,慈禧太後卻不甘寂寞,她惟恐同治帝一旦駕崩後,權力就會落入恭親王之手。她明白,這對她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她與奕有說不清的糾葛和恩怨。於是,她積極策劃重新奪權的活動。

十一月初八日,慈禧太後召軍機大臣、禦前大臣和帝師們前往養心殿東暖閣探視同治帝。同治帝聽到屋內有許多人走動,便有氣無力地問道:“什麼人前來覲見?”眾位大臣急忙給皇上叩頭請安。令大臣們預料不到的是,他們的皇帝竟是這樣的一種狀況:滿臉密布著顆粒飽滿的紫紅斑疹,連脖子、手臂上也出了許多,簡直慘不忍睹。奄奄一息的同治帝,連眼睛也不能完全睜開,隻露出一絲微弱的光。諸位大臣心中頓感不安,因而隻說了一些安慰寬心靜養的話,就告退下。

很快,慈禧太後又宣群臣上殿。諸位大臣都不明白慈禧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慈禧見眾臣都已到齊,很嚴肅地說:“歎政事的裁決、奏折的批閱,沒有皇上親自處理,朝政日漸荒廢,哀家這些日子為此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不能總是這樣,總得想出個好辦法來。為了國家社稷,不知眾位大臣有什麼好辦法?”

大臣們聽到這番話,明白了慈禧的意圖。她剛才召集大家看望皇上,無非是想讓大家都知道皇上病情,不能正常處理奏折。不是皇帝已安排好了嗎?而且也沒出現大的問題,為何又提出要別尋良策?答案是明擺著的:慈禧太後想自己專權了。

看見眾位臣僚各懷心思,慈禧就加強攻勢,步步進逼。她說,皇上患病的原因,就在於經常微服私遊,尋歡作樂,身體患了重病,想必各位大臣早有耳聞,可是為何不加諫阻?皇上親政以來,規定每日去弘德殿讀書,帝師們應對他多加約束,為何皇上在外私遊,無故曠課,你們也不早稟報?慈禧這一席話,把大臣們給鎮住了。實際上大家心裏都清楚得很,不過鑒於慈禧淫威,不敢明說罷了。

慈禧見眾位大臣沒提出什麼反對意見,更加囂張起來。她故伎重演,拿起了女人的看家本領。在眾臣麵前,一邊哭泣,一邊訴說,說這些天來自己怎樣日夜侍候皇上,怎樣為皇上病情憂心如焚,怎樣為大清的江山社稷勞心費神。總之,她極力向大家表白,隻有她自己,才能擔當起皇上的托負,代為批答奏上。奕等朝廷重臣在與慈禧的幾次較量中,已經吃盡了苦頭,所以,麵對慈禧淋漓盡致的表演,他們隻能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當即一致提出“請兩宮皇太後權時訓諭”。

慈禧太後見預謀得逞,正準備請眾臣擬寫奏折,轉念一想,同治帝畢竟在名義上仍是大清皇帝,沒有皇上的明諭,她的垂簾聽政就是不合法的。薑還是老的辣。於是,還沒等奕等人退出,她就召回他們說:“此事重大,應先征得皇上同意。明天你們可將奏折麵呈皇上。”做好了諸位大臣的工作,並不等於就可以垂簾聽政了,還必須取得同治帝的同意,發布明諭告示天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