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病危之際,母親奪權(2 / 2)

為了能夠得到同治帝的同意,使自己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當晚,慈禧以探望病情為名來到養心殿東暖閣,對同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她提起了恭親王力阻修園一事,勸同治帝不可對奕過分信賴。同治帝一則年輕幼稚,二來有病在身,在慈禧的百般挑撥下,疏遠了奕,但讓他萬萬想不到的是,他進了比奕更為陰險狡詐的圈套。

第二天,當恭親王把奏請太後訓政的折子遞上去時,同治帝當下批準了。他對眾臣說:“朕說話吃力,行動不便,不能親理國政。朕愧對愛新覺羅的列祖列宗。然而,天下事不可一日鬆懈,故擬請太後代閱奏折。等過了百日之喜,病情稍緩,朕再出來辦事。望諸臣勤政廉明,不要辜負了朕的隆恩。”此時的同治皇帝還沒有明白其中的奧妙,真是幼稚啊。

十一月十日,同治帝發布上諭,明令內外陳奏事件,一律由皇太後批閱裁斷。從此,慈禧又一次堂而皇之地執掌起了大清的權柄,為再次垂簾奠定了基礎。

在載淳死去的當天,慈禧即偕慈安召集皇親貴戚於養心殿西暖閣舉行會議,議立嗣君。禦前會議上,慈禧宣布:“奕譞長子,今四歲矣,且至親,予欲使之繼統。”

王公大臣們十分清楚,慈禧置祖宗家法於不顧,力排眾議將奕譞長子載湉立為嗣君是有很深的用意的。首先,載湉是一個四歲的吃奶孩子,他能做些什麼?這樣一來,嗜權如命的慈禧極易控製小皇帝,從而為慈禧再次垂簾、攬政製造了借口。

其次,載湉與慈禧有雙重血緣關係,將來也是幹預朝政的一個理由。一方麵,載湉是鹹豐帝的親侄子,同治帝的叔伯兄弟,在宗室譜係上同屬道光帝一脈,自然在繼統人選中占據優勢。另一方麵,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這樣,載湉不僅是慈禧的內侄,又是慈禧的外甥,親上加親,非比尋常。

此外,載湉的父親奕譞在辛酉政變中,為慈禧剪除政敵立下了大功,為人又謹慎保守,對慈禧言聽計從,不像恭親王奕總是跟自己作對。

皇子定好了,後麵的事情隻是走走形式而已。當天晚上,四歲的載湉被太監們迎入宮中,繼承大清皇帝之位,並按照慈禧的旨意,定年號為光緒,取光大統緒之意。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內侄。登基時僅有四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垂簾聽政”。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作為一個年輕奮發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而且在危急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打破了封建專製主義的思想禁錮,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麵,開辦學堂,改革科舉製度,派人出國留學、遊曆等,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