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年幼進宮,在痛苦中成長(1 / 3)

為了不讓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慈禧選擇了一個年幼的孩子,作為愛新覺羅家族新的名義上的掌門人。為了讓這位年幼的皇帝永遠聽自己的話,慈禧對他的教育嚴格而苛刻,而這樣培養起來的接班人,是無法承擔扭轉乾坤的重任的。

光緒帝像愛新覺羅·載湉在慈禧太後的安排下成為大清國的皇帝,為了使立載湉為帝的安排合法化,慈禧依照封建王朝新皇帝即位必須履行的程序,在太和殿為載湉舉行了一個登基典禮,並頒諭布告天下。就這樣,年幼的載湉走出了無憂無慮的王府,置身於變幻莫測的紫禁城。作為清王朝入關以來的第九代皇帝,登上了曆史舞台。

眼見大局已定,慈禧太後再也沒有任何的顧忌,她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上諭,再次恢複了由東、西兩宮皇太後共同實行“垂簾聽政”的統治局麵。光緒皇帝就這樣還在年幼無知的時候,在一種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慈禧的一個政治工具,並在位長達三十四年之久。

光緒雖然年僅四歲就當了皇帝,已是至尊至貴,可他並不像一般富貴人家子弟那樣嬌慣任性,自由自在。慈禧太後為了使大清江山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下去,就要培養造就一個稱職的皇帝來管理國家。當然,為了自己今生今世能一直掌權,她也要製造出一個馴服的皇帝來做自己的工具。為了這雙重目的,她對光緒的管教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從小派人教導他各種禮儀和處理政務的方法外,還讓他讀很多書籍,以掌握足夠的知識來駕馭百官,統治人民。

翁同穌是位十分稱職的老師,他不僅學識淵博,造詣精深,而且道德文章也足為師表。他從來不以帝師的身份向光緒提什麼要求,有時光緒主動升賞他,他還常常極力辭謝。翁同穌很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時,一般老先生往往是在學生小有一些成績之後,例如,背會了一段書,或寫了幾頁字,就稱讚幾句,以示鼓勵;但過不了很多時間,就必須找點差錯來批評一下,據說是怕小孩子受了表揚會驕傲起來,因此不再努力學習了。翁同穌並不這樣。光緒真有成績,就表揚;而有了缺點則不直接批評,而是婉言勸告使他不覺得難堪,容易接受。這種方法可能是由於這個學生的特殊身份——是至尊的皇帝——使翁先生苦心琢磨出來的,但對一般兒童也是適用的。小孩子也有自尊心、上進心,鼓勵往往比批評更有推動作用。而對光緒來說,這方法就有更深的意義。光緒從小離開親生父母,到宮裏後,慈禧對他非常嚴厲,從別人身上也很少得到關懷和溫暖。老師的親切勉勵和循循善誘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長大以後對翁同穌依然有著特別的好感和信任。很多同別人不能講的話,隻有跟這位老師講;有些委屈無處表白,也隻能在老師麵前哭訴,翁則能想辦法給以排解和安慰。

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整天讀書、寫字、練習騎射,自由玩耍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師傅還要常常指點他的言行舉止,一定要符合宮廷禮儀,不能隨便嬉笑打鬧,那樣會有失天子身份。小皇帝被弄得毫無樂趣,經常發脾氣。有時不肯去念書,翁同穌隻好哄他,說是有圖書看。那時候,沒有今天如此豐富多彩的小人書、畫冊之類,隻有翁同穌自己畫的一些圖畫,什麼天人交戰圖、農耕圖、流民圖之類,這也就非常難得了。翁同穌給他照圖畫進行一些講解,借機進行勤政愛民的教導,從而調動小皇上的學習興趣。

當然,光靠圖書還不能完全吸引住光緒好玩的童心,有時也不得不用強製的方法來約束,這就要讓太後來執行了。皇上每天讀書的時間、內容、寫的文章、對的對子都要詳細記錄,交太後閱覽。出了差錯,老佛爺是不客氣的,師傅要負責任,小皇上也要遭斥責。因為有這一層,光緒學習還是比較努力的,一般的古書都讀過。他人也很聰明,掌握的知識很豐富,古詩寫的也不錯。

光緒的興趣很廣泛,他也學過英文。據在宮廷工作過的德齡說,他學得非常好。光緒天資穎悟,記憶力超強,很快就能閱讀短篇故事。他的英文書法十分出色,隻是發音不是很清楚。德齡是在歐洲居住過的,精通英文,她的評價是有權威性的。光緒的音樂天賦也很出色,他能彈奏一些鋼琴曲子。在慈禧太後的淫威下,是不允許他在這些方麵有更多發展的。因此,少年光緒帝雖然“穎悟好學”,但由於受到慈禧太後的限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塑造光緒小皇帝的過程中,慈禧首先是確立她與載湉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以便日後對光緒進行長期的控製。為此,當載湉被接入宮中以後,慈禧太後不顧人倫之情,骨肉之親,強行切斷了小載湉與其親身父母的日常聯係。

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辦法,慈禧逐漸地確立起她與光緒之間的“母子”關係,接著,再以封建的“孝道”倫理,從思想方麵把光緒帝攏住。事實上,這是西太後為了把光緒小皇帝一步一步地塑造成為其所用的政治工具,所采取的一種控製性的措施。

之後,在光緒小皇帝稍微懂點事兒的時候,慈禧太後又規定光緒帝必須每天向她和東太後問安一次,並將此作為一條不可違犯的條規。這條家規成為慈禧太後在精神上“以威鉗製”光緒帝的又一種手段。通過這些條條框框的限製和馴化,光緒帝漸漸養成了對慈禧太後的權威俯首帖耳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