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慈禧太後特別注重對光緒帝進行封建“孝道”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光緒帝從小樹立起對她絕對服從的觀念。為了讓光緒帝在將來長大成人後仍能夠“孝敬她”,慈禧太後在光緒帝學習期間,特地再三教人去傳諭翁同穌,要他格外側重於孝的教育,除啟蒙時所讀的“二十四孝”不斷地繼續講解之外,《孝經》那一部書,也是最重要的。翁同穌在教授光緒帝時也注重“以聖孝為本”。這樣,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也就成為慈禧太後用來馴育光緒帝的工具。
如前所述,光緒帝每天都按照慈禧的規定去給她請安,慈禧不讓他起身他就不敢起。如果光緒的做法稍微不合慈禧的心意,就被罰令長跪。甚至在慈禧太後乘輿外出的時候,光緒帝也要隨扈左右,無論狂風烈日,迅雷暴雨也不敢要求休息。隨著光緒皇帝年齡逐漸增長,慈禧太後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對光緒帝的要求越來越嚴厲,甚至到了虐待的地步。這也使得光緒帝更加畏懼慈禧太後,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逆反心理。
即使翁同穌也試圖為這個日益沒落的王朝培養出一個能扭轉頹勢的聖明天子,他的精心授教和開導也的確對光緒帝的思想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但是翁同穌的影響與慈禧的禁錮相比隻是小巫見大巫,在慈禧太後布下的精神控製網中顯得毫無分量。小載湉在慈禧的一手安排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就從此完全置於西太後的掌心之中了。
列強將其在華的租界變成了“國中國”,他們在租界地內享有獨立的行政、司法權力。圖為上海租界內的會審公廨。
2.皇帝行大婚,還政起風波
小皇帝總有長大的那一天,而年齡的增長帶來的是權力的紛爭,畢竟他才是愛新覺羅氏的正統掌門人。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又開始了,作為權力鬥爭的老手,年幼的光緒自然不是慈禧的對手。
光緒皇帝一天天長大,轉眼到了十六七歲,該考慮皇帝的婚事了。清朝皇帝的後妃,分為如下幾等:皇後之下,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常在”、“答應”沒有確數。實際上,除皇後隻能一人外,其他嬪妃人數並無太嚴格的限製。皇後統率六宮,母儀天下,所以皇後的人選,曆來是舉朝注目的大事。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為光緒帝立後,對於慈禧來說,更具特殊意義。光緒雖然從四歲入宮,在慈禧的嚴厲管束下成長,但終究不是她的親生兒子。結婚,就意味著他已長大成人,“垂簾聽政”也麵臨著即將結束。之後,皇帝能否完全聽命於太後,誰也說不準。將駕馭全國的大權交出去,對於慈禧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她雖然迫於輿論的壓力,聲稱皇帝大婚之後就將退出政壇,但內心卻在千方百計地打算如何繼續操縱朝政,讓皇帝隻是一個傀儡。要使皇帝以後老老實實聽從於自己,就要有人監督他的一舉一動,使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未來的皇後能完全站在自己一邊,那定會是監督皇帝的最好人選。
於是,慈禧決定立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為後。立後是件大事,須從八旗秀女中一再篩選。經過幾輪淘汰,最後剩下八名大家閨秀,其中,自然包括太後的侄女。慈禧吩咐,要這八名秀女暫時留在宮內,進一步仔細考察。
這八名秀女分住各宮,太後的侄女自然就住在姑母的宮中,因此,皇帝每天到太後處請安、稟事,就可以經常看到這位表姐。那七位姑娘雖然住在宮中,卻沒有機會接近皇帝。事情是明擺著的:慈禧給自己的侄女找了一個先接觸皇帝的機會,自然是希望“近水樓台先得月”。
光緒帝像加圖《二十四史》的744的S2541慈禧的侄女,比皇帝大兩歲,姿色一般,性格顢頇,怎麼看也看不出有皇後的儀容。光緒天性聰明,對於“老佛爺”的這種意願,心裏一清二楚。在慈禧的淫威下,光緒根本就沒有選擇,他被迫選擇了他不想選的表姐為皇後,為自己的婚姻生活帶來的悲劇也使光緒對慈禧更加不滿。
隨著光緒大婚完畢,另一件讓慈禧頭疼的事也隨之來了,那就是還政的問題。自光緒十二年“訓政”至光緒十四年的二年中,慈禧大權在握,與垂簾聽政別無二樣。但是,光緒的年齡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增加,他已是一個18歲的男子漢了。就一般情況而言,皇帝年已18,該舉行大婚了。本來皇帝舉行大婚,做慈母的應該為之高興,但是光緒的大婚反而使慈禧感到不安。有人要問:光緒的大婚不是慈禧一手操辦的嗎?甚至連妻子都是慈禧選定的。是的,決定選後之事也是慈禧精心策劃的,她要用她的侄女靜芬將光緒籠絡住。但是,究竟什麼時間大婚,這可大有學問在當中。因為皇帝大婚不僅意味著皇帝成年,而且涉及到親政與否的大問題。因此,她希望光緒大婚越往後推越好,最好是在她死後大婚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