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年幼進宮,在痛苦中成長(3 / 3)

願望隻是願望,眼前的事實的確是光緒的年齡已經很大了,總不完婚,會遭非議。因此,慈禧決定給光緒完婚,然後,再在“歸政”問題上作一些文章。

在歸政的前期,慈禧大批封賞了一批人來籠絡人心。在歸政後,慈禧並未真正放權休身,度其晚年,而是積極活動,繼續攬權主政。正如時人所說:“皇上親政後,遇除授尚書、侍郎、將軍、督撫各缺,仍恭請皇太後懿旨簡用,蓋由聖德謙衝,於用人行政諸大端猶複秉承慈訓,以示不敢獨斷。”可見,慈禧把用人的大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裏。

這樣就實際上形成了台前慈禧歸政光緒,台後光緒歸政慈禧的局麵,慈禧在頤和園這個世外桃源裏,仍然掌管大政,統治天下,歸政是一場政治騙局。

3.革新挽敗局,失敗困瀛台

大清國麵臨的問題表明,老的方法和製度已經不合時宜了,如果想找到出路,走出困境,隻有進行改革。而改革,必然要受到那些維護舊製度的勢力的反抗。光緒的改革,麵對的是扶他上台的慈禧及其所代表的勢力,這讓二者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這一次,老謀深算的慈禧再次取得了勝利。內部鬥爭的失敗,讓光緒這位名義上權力的代表者徹底地退出了權力的舞台,在囚禁中度過了最後的人生。

年少的光緒不甘受人擺布,他想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光緒二十年,大清帝國在風雨飄搖中迅速地走向衰亡。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更讓光緒痛苦不安,對慈禧更加的不滿,同時,也使光緒認識到了肩上的責任,此後的光緒和以前的光緒判若兩人。此時的光緒,急於要采用一切維新的政策,使國家早日強大起來,從而使類似的恥辱不再發生。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白銀二萬萬兩的消息後,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聯合署名。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由於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該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結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誌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占膠州灣(今青島),同時,俄國侵占旅順大連,法國侵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侵占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廷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裏。麵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製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麵的政策和體製。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製。康有為向光緒帝贈送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西新史攬要》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康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保守派各大臣的抵製。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麵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當時,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住處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9月19日,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時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僅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迫頒布了籲懇慈禧訓政的詔書,慈禧再度垂簾,而他卻成了瀛台的囚徒,一直到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