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殘酷的鬥爭中,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終於走到了盡頭,曾經統治東方的巨人倒在了曆史的車輪中。隨著退位詔書的頒布,愛新覺羅氏徹底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新的時代來臨了。
溥儀從繼位到退位,從三歲長到六歲,隻有短短三年的時間。在這個幼皇的身後,是執掌朝廷政務的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後。三年的時間雖短,但朝廷上下,宮廷內外,還是發生了不少大事要事。
載灃攝政之後,雖然沒有主持大政、統馭群臣的才華,但尚能牢記國恨與家仇,一心圖治。榮祿死後,袁世凱接替他成了直隸總督,後又成為北洋大臣,練兵會辦大臣。他還在軍機處拉攏了徐世昌作為暗線,隨時掌握王公親貴間的風吹草動。袁世凱掌握實權後,繼續擴充自己勢力的動作,引起了清室王公們的警惕。袁世凱和清室親貴們的鬥爭呈現白熱化的態勢。
到溥儀即位時,袁世凱已處於軍機大臣要位,又收買了早已失去皇族的信任卻手握重權的奕叻。袁世凱還把自己的親信,提拔成京畿陸軍將領和幾省的督撫重臣。他們相互勾結,實力龐大。而載灃隻是單槍匹馬,孤家寡人。但是,縱然回天乏力,載灃還是盡力承擔攝政王的責任,絕不坐以自娛。
眼見袁世凱黨羽成群,為防止他起兵造反,不可收拾,載灃讓他回籍養病,終致放虎歸山,留下後患。雖然袁世凱已經被罷黜,但他的賞羽依舊支持他。溥儀登基未滿三年,武昌起義就爆發了。很快,革命風暴席卷全國,清廷的統治危在旦夕。清室滿族陸軍,在陸軍大臣蔭昌的統率下,奉命出征討伐,卻屢戰屢敗,告急的文書紛至遝來,滿清貴族卻想不出一點辦法。這就給袁世凱提供了機會,載灃被迫再度啟用袁世凱。
袁世凱再度掌權之後,出兵打敗了革命軍。不久,南北議和,袁世凱左右逢源,他依靠北方的勢力與南方國民軍接洽,又利用南方的勢力威脅清廷。他在控製清廷的同時,收買南方國民軍的要人成為自己的朋友。他到了完全可以左右雙方的程度。立憲黨人也把立憲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的身上,就連外國公使團也表示支持袁世凱,天下大勢全在袁世凱的掌握中。於是,國民軍方麵做出了一個決議:“隻要袁世凱讚成共和,就可以請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這正符合袁世凱的意願。
袁世凱早就有野心稱霸中國,以前假意效忠清廷不過是欺世盜名的伎倆罷了。如今,隨著局勢的變化,他的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一方麵,他授意駐俄公使陸征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室,要求清帝退位;另一方麵,又向太後施壓說:“除了實行共和,再沒有別的選擇了……”
聽到袁世凱這些恐嚇的言語,隆裕太後自然失了主張。此時,載灃已經被逼讓位,太後隻能向徐世昌詢問事情的真假。徐世昌本是袁世凱的心腹軍師,自然和袁世凱沆瀣一氣,說這一切都是真的。後來,袁世凱自造的假報紙上又說南方國民軍已在大沽口登陸,京城人心惶惶。足不出宮的隆裕太後再次向徐世昌問明情況。徐世昌一言不發,隻是一邊痛哭流涕,一邊不斷地叩頭。隆裕太後見這情景更加急切,不斷追問,徐世昌仍是“臣不敢言”、“臣不忍言”那一套。被問急了,他才表明:“國家危難至此,臣不得不言。現在救亡的唯一辦法就是順從民意,讚成共和,下詔遜位。”隆裕一下失了主張,應聲說:“既然再沒有救亡的良策,你就速去草擬遜位詔書來。”徐世昌又說:“京城早已岌岌可危,請賜紙筆,臣就在太後麵前擬稿。”詔書寫好後,隆裕太後仔細看過,在上麵蓋上了禦印,立即公布。至此,袁世凱的陰謀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