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袁世凱弄權,被迫退位(2 / 3)

1912月12日,隆裕太後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的結束。

清末北京西四牌樓的商業景觀加圖《二十四史》的742的S25373.皇帝夢成空,身陷牢籠成階下囚作為曾經的皇帝、四海的富有者,愛新覺羅氏是不甘心將天下交出去的。為了祖宗的基業,溥儀不惜充當日本人的走狗,但那一統四海的大夢,已到了該醒的時候了。

盡管清朝已經滅亡,溥儀也已經退位,但根據《優待條約》,溥儀和隆裕仍然居住紫禁城內。盡管紫禁城外的世界已是風雲變幻,但紫禁城這個小天地裏仍然看似平靜地維持著清朝的禮儀。溥儀也在這個小天地中,仍享受著皇帝之尊,慢慢地長大。

溥儀退位那年已經6歲了。同清朝以往的皇帝一樣,欽天監為溥儀選好良辰吉日,開始讀書了。溥儀的師傅既有教漢文的,也有教英文的。在師傅的著力培育下,溥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隻是因為可恨的袁世凱和可怕的孫文,他才變成了紫禁城裏的“皇帝”,把整個天下都“讓”給了民國。在溥儀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他要做“真正的皇帝”。

在他12歲那年,還真的出現了這樣的一次機會,在仍舊忠於他的張勳的支持下,溥儀又一次登上了皇帝之位。

張勳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統帥江防營駐紮南京。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進攻南京,張勳負隅頑抗,戰敗後率潰兵據守徐州、兗州一帶,繼續與革命軍為敵。民國成立後,他和他的隊伍頑固地留著發辮,表示仍然效忠於清廷,人們稱這個怪模怪樣的軍閥為“辮帥”,他的隊伍被稱為“辮軍”。1913年,張勳因參與鎮壓孫中山發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凱提拔為長江巡閱使。從此,他擁兵徐州,成為一個聲勢赫赫的地方軍閥。

1916年,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稱帝失敗,黎元洪當上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謂“參戰”問題上發生矛盾,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和國會則堅決反對。張勳因德國支持他的複辟主張,而反對對德宣戰,但同時又蔑視黎元洪。因此,黎、段爭相拉攏張勳,此時,張勳卻另有打算。他偽裝成黎、段之間的調解人,企圖坐收漁利,同時拚湊實力,積極為複辟作準備。1917年5月下旬,當黎、段因解散國會問題爭執不下時,段祺瑞策劃武力推翻黎元洪並解散國會,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院總理。張勳乘機提出“非複辟不可”的主張,於6月7日率“辮軍”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14日張勳到達北京。

經過一陣緊張的策劃,張勳於6月30日潛入清宮,決定當晚發動複辟。1917年7月1日淩晨1時,張勳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陳毅、沈曾植、王士珍、紅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乘車進宮。

3時許,溥儀在養心殿召見張勳。張率領諸人,對溥儀行三拜九叩禮。接著,由張奏請複辟說:“隆裕皇太後不忍為了一姓尊榮,讓百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隻有皇上複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張說:“皇上睿聖,天下皆知,過去聖祖皇帝也是衝齡踐祚。”12歲的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同日,溥儀發布“即位詔”,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他公布九項施政方針,一連下了八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恢複清朝舊製。參加複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書、閣丞、侍郎等要職,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為政務部長兼議政大臣,並被封為忠勇新王。張勳還通電各省,宣布已“奏請皇上複辟”,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