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袁世凱弄權,被迫退位(3 / 3)

複辟消息傳出後,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組成討逆軍,防守的“辮軍”一觸即潰,張勳在德國人保護下逃入荷蘭使館。複辟醜劇,僅僅上演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收場了。

1924年11月5日,參加第二次直奉戰爭的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清朝小朝廷趕出了紫禁城。至此,溥儀結束了他十五年的“大清皇帝”的生活。溥儀被逐出宮後,先在他父親載灃的北府住了一段時間,接著,又在天津的張園度過了八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溥儀隨著年齡的增長,再由於服侍左右的清朝遺老的影響,他開始慢慢滋長了對國民政府的刻骨仇恨,時刻夢想著複辟大清王朝。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陰謀在中國東北建立偽政權。他們派時任關東軍參謀之職的土肥原到天津麵見溥儀,請他到沈陽去“親自領導”一個“獨立自主”的新國家。溥儀以為這正是自己“恢複祖業”的大好時機。於是,他登上日本人為他們準備好的汽艇,開始了他去實現“重登大寶”迷夢的旅途。1931年11月13日晨,溥儀在營口登陸。稍後,日本人沒有按約帶他去沈陽,而是以確保“宣統帝安全”為理由,不分晝夜地由日本軍警“保護”起來,不得出居處半步。經過三個月時間的多方慎重磋商,日本軍政各界最終統一了認識,決定在東北建立“滿洲國”,由溥儀出任“執政”。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精心策劃下,溥儀正式出任偽滿洲國執政。在出任“執政”期間,溥儀簽署了日本人為他準備好的《日滿議定書》,出賣了大量國家主權。並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向國聯調查團表明了他“是由於滿洲民眾的推戴才來到滿洲的”,他的國家“完全是自願自主的”。對此,日本人感到非常滿意。

1934年3月1日,溥儀似乎如願以償了。這一天,是他第三次登基,當上了“滿洲國皇帝”,定年號為“康德”。溥儀第三次登極稱帝後,享有了日本人需要他享有的“尊榮”,同時,也遭受了日本人給他帶來的屈辱、痛苦和災難。

溥儀在認識到自己的真實地位和所處境遇後,便由為了“恢複祖業”不惜一切代價,一變而為忍辱卑屈隻求保全性命了。自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始,他一麵繼續聽從關東軍的命令,“裁可”簽發大量出賣民族權益,支持日本帝國主義“聖戰”的“滿洲國”政令飛軍令;一麵戰戰兢兢地看關東軍給他派來的“帝室禦用掛”吉岡安直的眼色行事。從1940年起,溥儀便不敢再公開祭祀自己的祖先,而是迎請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到長春,作為祖宗供奉起來。此時的溥儀,從肉體到精神,已經全麵崩潰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溥儀也最終結束了他痛苦的傀儡皇帝生涯。16日,他在隨關東軍準備乘飛機逃往日本時做了前蘇聯紅軍的俘虜。第二天,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犯,溥儀被押往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