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詩苑奇葩《詩經》(1 / 1)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跨越國界走向了全世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早在春秋時期,《詩經》就已廣泛流傳。關於《詩經》編纂成集的過程,有種種說法。

有一種說法認為,《詩經》曾經過孔子的刪訂,但這種說法並不可信。《詩經》經多人長時期的收集整理,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最後編定成書,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說過“詩三百”的話,可見他所看到的《詩》和現存《詩經》的篇目大體相同。

據秦漢時期一些典籍的記載,《詩經》作品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周朝廷設有專門采集民間歌謠的官員,稱“行人”,他們四出采訪、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風俗、政治得失。采詩的工作由於得到各諸侯國的協助,所達到的地域相當廣闊,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來。二是周朝還有“獻詩”的製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種場合要向天子獻詩。《詩經》中的不少“雅”詩,就是這樣彙集到一起來的。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形式。《墨子·公孟》篇說:“誦《詩》三百、歌《詩》三百、弦《詩》三百、舞《詩》三百。”《儀禮》、《周禮》、《禮記》和《國語》裏,也分別提到《詩》可以用鑰﹑管﹑簫等樂器演奏。魯國樂工也曾為季劄演出過“風”、“雅”、“頌”各部分的詩。這些都說明《詩經》在古代與音樂﹑舞蹈有著密切的關係,隻是經過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樂譜和舞姿失傳,隻剩下歌詞,就成為現在所見到的一部詩集。

《國風》以戀愛婚姻為題材的民歌數量最多,也最富情采。勞動詩歌也是《國風》中重要的一類,如《周南·芣苜》,是婦女采集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詩篇以簡單的語言,簡單的韻律,唱出了勞動的歡樂情緒和熱烈氣氛。

在《雅》詩裏,有一部分是貴族祭祀用的樂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豐年的樂章,中間描繪了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至於《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諸篇,則頌揚自周族的始祖後稷建國,到武王滅商的曆史功績,中間有一些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生活情景。

《周頌》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用典重的詞章歌頌祖先的功德並祈求降福子孫。《魯頌》是魯國貴族用於宗廟的樂章。《商頌》是宋國貴族用於祭祀祖先商王的頌歌。

《詩經》的影響還越出國界走向了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詩經》的譯本,為世界各國的人們所喜愛。

延伸閱讀

蘇東坡巧用《詩經》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