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製度土崩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孔子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成為了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開創了戰國諸子百家的先河。他所著的《論語》一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孔子(約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20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的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孔子想走仕途,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但由於生性秉直,孔子在政治上並沒有過大的作為。後來他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的先河。孔子弟子多達3000餘人,其中賢人有72人,還有很多弟子都成為了各國的高官棟梁。孔子的弟子中最出色的有顏回、子路、子貢、宰予等。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人,後世尊稱他為“至聖”、“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20篇。
《論語》不僅首創語錄體,它更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且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作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斯洛伐克共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造一個沒有任何無端衝突的德馨社會,人類偉大導師孔子所設立的道德原則和進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無人超越。”
知識小百科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曆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