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驚世駭俗的哲學大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大師,他所著的《莊子》在公元3世紀~5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和《周易》、《老子》一起並稱“三玄”,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莊子》在唐代正式成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莊子所著的《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名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尤為後世傳誦。
據《史記》和《莊子》記載,莊子在他的家鄉蒙(今河南、安徽交界處)這個地方,當過管漆園的小官,幹了不多久,便辭官回家,生活貧困到無米下鍋,有時不得不編些草鞋拿去賣,賺點小錢過日子。
他平時衣履不整,有一次魏王召見他,他就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去見魏王。盡管他也有些朋友,如做過魏宰相的好友惠施,曾邀他做官,他就是不予合作。不僅如此,莊子還把為統治者效力而獲得賞賜比作“吮癰舐痔”,不願與這種人為伍。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出使秦國,秦王賞給他百輛車子,他在莊子麵前炫耀,莊子輕蔑地說:“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兩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喜歡過逍遙的隱士生活,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追求絕對自由的生活構成了莊子性格與思想的主要內容。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戰國時代,在《莊子》一書中,他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它以汪洋恣肆的文字,雄渾飛越的意向,奇特豐富的想象,滋潤曠達的情致,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卻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再加上詞彙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莊子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莊子》一書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高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延伸閱讀
莊子與“鵬程萬裏”
成語“鵬程萬裏”出自《莊子·逍遙遊》,源自一個美麗的寓言故事:傳說北海有一條幾千裏長的大魚,名叫鯤。後來鯤變成了一隻大鵬鳥,身軀也有幾千裏長。大鵬鳥振翅起飛時,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層。有一次大鵬鳥飛往南海去,用翅膀擊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裏。它向高空起飛,在海上卷起一股風暴,借著風暴的力量,一下飛出九萬裏。它飛上去後,要過半年以後,才飛回來休息。飛在高空中,它背靠青天,沒有什麼能夠遮掩它。一隻小鳥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就很不理解地嘲笑它:“我們一聳身飛起來,最高也不過飛過樹林子,就可飛回來地麵。你為什麼要飛到九萬裏以外的天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