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能整日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生命可貴,要樹立遠大的誌向,放飛夢想,腳踏實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讓夢想成真。
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認為,那些成功人士取得的成就,對於自己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其實並非如此,你遠比你想象的自己要強大得多。隻所以會有平庸的現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看輕了自己,不敢想,不敢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天地裏混日子。
秦朝的丞相李斯年輕時,是楚國上蔡郡府裏一個看守糧倉的小文書,負責倉內存糧進出的登記。
一天,李斯在糧倉外的廁所裏發現了一群老鼠,這些老鼠個個瘦小枯幹,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讓人惡心。
李斯忽然想起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個個肥胖碩大,油光發亮,整日在糧倉中逍遙自在。
李斯恍然大悟,自己在小小的倉庫中做了8年小文書,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就如同廁所中的這些小老鼠嗎?
於是,李斯辭了糧倉小文書的工作,離開上蔡郡,去投奔博學多才的荀況,決心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
後來李斯成了大秦的宰相,幫助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偉業。
陳勝年輕時曾經跟別人一起受雇傭種地,他不滿現狀,決心改變,麵對同伴的嘲笑他發出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結果,後來陳勝與吳廣發動農民起義,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懷有遠大的誌向,敢於向命運挑戰,並最終使自己青史留名。
西楚霸王項羽年輕時看到秦始皇出巡時浩浩蕩蕩的隊伍,不禁脫口而出:“我必定可以取代他。”後來項羽率軍入關中,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號為“西楚霸王”,權同皇帝。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去鹹陽遊玩,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隊伍,也感歎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後來劉邦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周恩來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
有一次,老師問學生:“為什麼讀書?”有的同學回答:“為了明禮而讀書。”有的同學回答:“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一個學生回答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而讀書。”
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周恩來站起來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誌存高遠,後來他實現了理想,成為人人敬愛的周總理。
如果一個人沒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將很難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自然也就看不到外麵大世界的精彩,一生隻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普通人。
李斯若安於現狀,就不可能當上宰相;陳勝如果沒有抱負,隻會是一個秦朝暴政下受苦受難的農民,默默無聞,更不能留名青史;項羽有抱負,才成為西楚霸王;劉邦有遠大的誌向,才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
由此可見,一個人不能局限於自己的小圈子,要樹立遠大的誌向。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其自身的潛能就能發揮得越充分,他的生活質量就會得到提高,他的價值才會得到體現,他的人生才有意義。
傑克是一位酷愛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紐約的時候,迫於生計,隻好到紐約街頭去靠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
幸運的是,傑克在這期間認識了一位黑人琴手,兩個人一拍即合,他們搶到了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
沒過多久,傑克就靠著精湛的琴藝賺到了不少錢,然後他就和那位黑人琴手道別,因為他不想一輩子都在這家商業銀行門口賣藝,他想到大學裏去進修,也想同那些琴藝高超的人切磋。於是,傑克用賣藝賺來的錢做學費,進入一家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在這段時間裏,他憑著一腔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提高音樂素養和琴藝中……
10年後,傑克又一次經過當初靠拉小提琴賣藝的那家商業銀行,發現昔日的老友——那位黑人琴手,依然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賣藝。
當那個黑人琴手看見傑克出現的時候,非常高興,他問傑克:“我的朋友,你現在在哪裏拉琴啊?”
傑克回答了一個非常有名的音樂廳的名字,那個黑人琴手聽後不解地問:
“難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非常賺錢的好地盤嗎?”
他哪裏想得到,10年後的傑克已經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知名音樂家了,他經常應邀在這家著名的音樂廳登台獻藝,而並非在門口拉琴賣藝。
一個人有無成就、有多大的成就,取決於他青年時期有無誌氣、有多大的誌氣。是否有誌氣也不一定要看他年少時是否真有成就事業的氣質,而是看他在尚無成就時是否具有成就大事業的誌向以及一顆相信自己永不退縮的心。
目標是什麼?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22歲以後,如果還是不明確自己的目標,就得抓緊製訂了,製訂目標時要注意,不可虛無縹緲漫無邊際。目標是要實現的,若不能實現就不能稱之為目標,而應稱之為空想、幻想。
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認為,人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取決於做這件事情要有一定的挑戰性,並且通過努力可以完成。
所以說,製訂的目標要具體,要切實可行。不能像空中樓閣一樣抓不著。
製訂目標也一樣,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太難的目標很難實現,或者根本實現不了。太容易的目標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沒有意義。目標是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有挑戰性的,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
一隻烏龜看見老鷹在天上展翅飛翔,心裏很羨慕,就找到老鷹,請求老鷹教它飛行。
老鷹說:“你沒有翅膀怎麼飛?”
烏龜不聽,堅持要老鷹教它飛行的本領。老鷹無奈,隻好抓住烏龜,飛到高空中,並將飛行的技巧一一講給烏龜聽,然後將烏龜鬆開,讓它自己飛翔。
烏龜很興奮,正想大展身手,卻失去了平衡,落在了岩石上,幸虧有龜殼,不然就粉身碎骨了。
烏龜的目標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差點為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而送命。
所以說,製訂目標時,一定要考慮是否切實可行,倘若與自身條件不相符,則不僅無法實現目標,還會成為他人的笑料。
如今的年輕人有很大的抱負,很高的誌向。但是卻往往忽略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遠大的目標也要慢慢實現,先實現小目標,實現了小目標才能實現最終目標。
日本有名運動員,雖然個子矮小,卻兩次奪得了馬拉鬆世界冠軍。許多人頗為不解,記者采訪他,讓他說說成功的秘訣,他說:“我是用智慧取勝的。”隻是大家都不明白他說的智慧是什麼。
10年後,這名運動員出了一本自傳,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自傳中寫道:“在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奮力衝向第一個目標,等到達第一個目標之後,又以同樣的速度衝向第二個目標。40多公裏的賽程,被我分解成為幾個小目標後,就能很輕鬆地跑完。”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遠方”就是我們的目標,隻要確定了目標,就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旦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因此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這時,發明大王愛迪生為自己製訂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係統。
當時電燈的原理已經很清楚了——把一根通電後發光的材料放在真空的玻璃泡裏,就形成了電燈。最難的問題在於燈絲的壽命。
研究燈絲的過程勞苦而漫長,他嚐試用炭化的紙、玉米、棉線、木材、稻草、麻繩、馬鬃、胡子、頭發等纖維和幾種金屬絲來做燈絲的材料,試驗過的材料多達1600多種。終於,在經過—年多的艱苦研究後,他找到了能夠持續發光45小時的燈絲。在這45個小時中,他和助手們紋絲不動地盯著這盞燈,直到燈絲燒斷。這個成果已經令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羨慕不已了,可是愛迪生卻並沒有滿足:“既然它可以堅持45個小時,過一段時間,我就要讓它堅持100個小時。”
一位記者問愛迪生:“一旦你真的用電燈取代了煤氣燈,那你可要發大財了。”愛迪生說:“我的目的倒不是為了賺錢,我隻想跟別人爭個先後。我已經讓他們搶先開始研究了,所以現在我必須追上他們,我也相信我能做到。”他就這樣站在一個科學家的角度來解釋了自己的研究行為,他的人生宗旨就是超越自我、不斷進取。
兩個月後,燈絲的壽命居然達到了170個小時。全世界都在報道這項舉世矚目的成就。新年即將到來,愛迪生把40盞燈掛在從研究所到火車站的大街上,讓它們同時發亮來迎接出站的旅客,其中更多的人是專門趕來看奇跡的。他們都是隻見過煤氣燈的人,令他們最驚訝的不是電燈能發亮,關鍵是這些電燈能夠說亮就亮、說滅就滅,“愛迪生萬歲”的歡呼響徹大街小巷。
“人們稱讚我的發明是一種偉大的成功,其實它還在研究中,隻要燈絲的壽命還達不到600小時,就算不上是成功。”對於眾人的頂禮膜拜,愛迪生就是以如此謙虛的態度來回應的。
從那個時候起,給愛迪生的祝賀信、電報和禮物源源不斷,新聞、傳聞更是鋪天蓋地。而愛迪生卻並不關注這些,他仍在默默地對燈絲進行改進,朝著定下的600小時的新目標邁進。最終,他的樣燈壽命達到了1589小時。目標在不斷地前進,人生也在不斷地升華,這就是一個世界著名科學家的人生追求。
諾貝爾獎金的創立人,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也是一個在實現目標的路上勇往直前的典範。
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諾貝爾10歲的時候,父親詢問諾貝爾將來的理想是什麼,諾貝爾回答說要當一名發明家,後來,諾貝爾發明了安全**,譽滿全球。但是,他成功的路上卻充滿了艱辛。
1863年,諾貝爾發明了****用的雷管。同年10月,他得到****的專利,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他隻得跟著父親四處借貸,最後拿破侖三世決定出資10萬法郎,資助他們父子在斯德哥爾摩辦廠,初獲成功。
剛剛獲得成功,諾貝爾又遭到了巨大的挫折。1864年製造**的工廠爆炸了,當場炸死5人,其中就包括諾貝爾心愛的弟弟。在爆炸發生以後,周圍居民十分恐慌,強烈反對諾貝爾在那裏製造**。結果,諾貝爾隻好把設備轉移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馬拉湖,在一隻船上製造**。
1865年3月,曆經波折的諾貝爾在溫特維根找到一處新廠址,在那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