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正是建立在企業完善、嚴格的質量管理體係保障之下,使其旗下的茅台啤酒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國內同行業中一次性地通過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項管理體係認證;同時,還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衛生注冊證書,以及通過了食品安全管理體係認證和食品安全認證,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國家出口產品注冊企業”之一。
而這樣嚴格程序獲得的產品,也深得人心,在國人心中樹立了高品質形象,即便不用打廣告也可以暢銷,而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的效率,減少了做宣傳的費用,這都是精益求精的結果。
所以,企業想要取得成功,有時候不在於幹多少事情,而是幹成多少事情。如果能在幾件事情上幹得突出,比幹幾百件普通的事情好得多。
青啤曾經在1993年開始,借著收購當地啤酒品牌來打入不同省市的大眾市場。想把企業做大做強,當時青啤的總經理彭作義曾說,“你不去搶,人家便去搶”,“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吃掉慢的”,可見他對收購的急切心態。但是,正是這樣大幅收購,讓企業陷入了財務危機。到了2001年,青啤才重新調整戰略,從做大做強轉為精益求精,逐漸使企業起死回生。
做大做強固然好,但如果不追求產品質量上的精益求精,銷售情況也不容樂觀。隻有把自己的產品做得極端出色,超越其他企業,這樣企業才具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實現長盛不衰。另外,極端出色也是最好的屏障,隻要我們做到卓越,對手就沒辦法來超越我們。
搶占先機,先發製人
【德魯克如是說】
“已發生的未來”並不存在於現有的商業範疇內,它存在於外部,並且它是社會、知識、文化、產業或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已發生的未來”是一種重大的轉變,而不隻是一種趨勢;是打破現有模式,而不隻是對原有模式的修正。
——德魯克《成果管理》
【活學活用】
德魯克說,已發生的未來並不在當前的企業之內,它在企業之外,是知識、社會、文化或者產業結構的變化,它是一種重大的轉變,是一種打破現有模式,而不隻是對原有模式的修正的轉變。在轉變開始和轉變徹底形成之間存在著時間差。認識到這種時間差的企業往往會搶得發展的先機。
1946年2月,聯合國在倫敦召開第一屆大會,決定將總部設在紐約,但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島上,找個舒適的辦公地方,談何容易。於是,在最初的幾年裏,聯合國隻好在紐約遠郊成功湖畔一幢陳舊的紅樓裏,度過了一段默默無聞的生涯…… 後來,美國的億萬富翁、大銀行家約翰·洛克菲勒突然好像大發善心,慷慨解囊,把曼哈頓島靠近東河的一片土地捐贈給了聯合國,作為聯合國總部安身之地。當時,這塊土地上的房屋已經頹敗,地產價格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