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種強烈的行動力,讓她在半年內就買了豪宅。她對自己說:“如果我的現狀不如別人,那麼我的努力程度一定要超過別人!笨鳥先飛都可以成功,不是笨鳥的我,如果能做到每天比別人起得早,每天比別人睡得晚,那麼,一定會成為第一名的。”
從徐鶴寧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強大的奮鬥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她沒有任何背景,靠著自己拚搏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態度,迎來了人生的輝煌。其實,我們都可以成為徐鶴寧,就看我們是否有積極進取的精神。
常有些小有成績的管理者,因為自己業績就沾沾自喜,失去了繼續進步,積極進取的動力,結果,長時間這樣下去,就會被後來者超越,自己的位置也難保。作為領導是企業的領軍人物,是員工的帶頭人,更應該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主動進取,主動學習,才能始終主宰自己的命運。同樣,隻有積極進取的人,才會有選擇命運的權利,成為永遠不失業的人。
認同企業的價值觀
【德魯克如是說】
組織必須擁有價值觀。而人也需要擁有價值觀。要在組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的價值觀必須和組織的價值觀保持一致。我們和企業的價值觀不必完全一樣,但是,必須足夠接近,這樣才能和諧共處。否則,我們不僅會遭受挫折,而且也不會創造出優異的成績。
——德魯克《德魯克管理思想精要》
【活學活用】
價值觀就是內心認為值得或欲求的原則、標準或品質。價值觀是一個人的靈魂,它能支撐人前進,它是人的力量的源泉,擁有怎樣的價值觀,就擁有怎樣的行動。價值觀促使我們常常思考“什麼對我很重要”,它成了衡量我們行動的標準。企業同樣有價值觀,當我們個人能夠認同企業的價值觀,我們就能融入企業的工作中,迸發出強大的動力,會更加積極愉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美國管理協會曾對1460位高級主管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個人能夠認同公司的價值觀,會大大提高個人和企業的效率,如果這兩者互不相關,就可能產生許多衝突的事情;如果他們都有相同的價值觀,就能夠和諧共事。
1939年,比爾·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共同創辦了惠普公司,在兩位創始人的直接管理下,到了1977年,公司平均每年增長約3600多萬美元。到1978年,兩位創業者逐漸功成身退,他們留下了企業的價值觀、業務基礎、規章製度和管理實踐。隨後,惠普開始進入職業經理人時代。在此後三位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楊、路·普萊特和卡莉·菲奧莉娜的努力下,惠普平均年營業額增長了9億、40億和76億美元,而且還成功地完成了從傳統電子儀器公司向信息技術企業的轉變。
隨著現任首席執行官馬克·赫德接管惠普,惠普又迎來了曆史性時刻:成功超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術企業。
盡管馬克·赫德在出任惠普首席執行官前,從來沒有在惠普工作過,但他和惠普有充分的價值認同。他曾多次提到這樣一句話:“追求卓越及重視結果和責任是惠普之道的重要內容。”正是他深刻認同惠普的價值觀,所以,惠普創新發展的曆史一定能夠續寫下去。
的確,隻有認同自己企業的價值觀,才能夠在企業中更好地工作。否則,不認同企業的價值觀,比如,企業價值觀是互幫互助共同成功,而你的價值觀是自我奮鬥,認為人應該更多地自我努力。那麼,你在企業中可能會遇到一些麻煩,比如,人們可能認為你不太愛幫助人。而你也反感別人不自己努力,如此一來,在工作中也不會太愉快,會和企業產生矛盾。
個人的價值是建立在企業價值之上的,脫離了企業的成功,自我價值的體現也就成了空談,而個人價值觀的實現也推動了企業的發展,所以,兩者互相依存,相互推動。所以,作為個人想要在某個企業裏工作,首先考慮的就應該是是否能夠接受企業的價值觀。
當我們理解了企業的價值觀,並認為企業的價值觀可以接受,我們才會朝著企業健康發展的方向努力,自己的努力也才會在企業發展中發揮效果。這樣自身價值也會從中得到體現。
正如管理學家奧裏森·馬登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員工知道自己公司的價值觀是什麼,就能做出支持這個價值觀的決策,並認為自己是公司中的重要一員,他們會因為工作對他們具有意義而受到激勵。” 所以,當我們想要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時,一定要考慮企業的價值觀和自身的價值觀,兩相比較,再做決定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