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企業經營中的問題診斷(2)(2 / 3)

1995年,秦池以6660萬元高價,買下央視黃金廣告段,成為“標王”並由此一夜成名,其白酒也身價倍增。中標後的一個多月內,秦池就簽訂了銷售合同4億元。1996年,初嚐甜頭的秦池以3.2億元的天價再次成為“標王”。

秦池對外出示的數據顯示,當年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8億元,利稅2.2億元,增長了5 ~ 6倍。他們預期1997年度銷售額達到15億元。

如此一個小小的縣級企業,怎麼能生產出有15億銷售額的白酒呢?1997年初,北京某報社派記者暗訪,竟然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秦池的原酒生產能力隻有3000噸,它用本廠的原酒、酒精勾兌成低度酒,再加上從四川邛崍收購大量的散酒,然後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行銷全國。

秦池的“勾兌酒”事件爆發,秦池也從“標王”的寶座上拉了下來。那年,秦池完成的銷售額不是預期的15億元,而是6.5億元,第二年,更下滑到了3億元。到1998年,該廠已經開始欠稅經營了。如今秦池牌白酒已經消失了。

因為秦池的市場規模過大,而自身生產規模沒能跟上,導致企業內部失衡。因為無法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導致企業降低質量,以次充好,勉強應付的局麵。最終,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

當然,規模過大不是好事,如果規模過小,也不一定就是正確,因為其規模顯得太小了,不能滿足這一領域的要求,不能支持公司的生產量、產品線和市場地位。

每個行業和市場中的企業,都存在著規模方麵的最低限度,如果低於這個限度,它就無法生存,還存在著規模方麵的最高限度;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從長遠來看,也無法得到很好發展。

但在這兩個限度之間的範圍比較大,幅度性強也更趨複雜,要想在這個範圍內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恰當規模,非進行一番艱苦的思考和持續的工作不可。不同的戰略要求不同的企業規模。我們需要對以下5個主要領域進行思考:第一,弄清楚規模本身的問題。我們需要回答這些問題:“多大的規模就太大了?”、“什麼是‘合適的’規模和‘不合適的’規模?”、“企業超過多大規模會走下坡路?”、“企業規模對其發展有什麼意義?”第二,弄清複雜性和多樣化管理方麵問題。我們需要考慮一下:“到了什麼程度就算是複雜了?”、“到了什麼程度就太複雜了?”、“複雜性提出了一些什麼要求?”、“它能長期存在下去嗎?”第三,對於一些跨國公司的管理。除了規模、市場、產品和工藝技術比較複雜外,還有文化方麵和多種政治和政府關係及限製條件的複雜性,這也影響企業的規模。第四,對變革和成長的管理。“變革和成長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管理層就必須改變其性質、結構和行為了?”、“管理層應該做哪些準備,以應付未來的變動和成長,又不至於使公司負擔目前不需要而且達不到的職能和複雜性?”第五,對創新的管理本身,任何企業都在變動的環境中生存,想要生存就該有創新能力,應該清楚“一個創新的組織應該是怎樣的?”、“它應該如何組織和管理呢?”通過以上種種問題的回答,就會清楚自己的公司處在一個什麼階段,規模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