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汙被罷了官。他到唐太宗那去求情,說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隨唐太宗東征西討,如今天下已定,自己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唐太宗很同情他,打算恢複他的官職。魏征知道以後,堅決反對。他對唐太宗說:“過去秦王府的人,現在官居要職的非常多,如果人人都仗著舊關係為非作歹,誰還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見,對龐相壽說:“我過去做秦王,隻是秦王府的主人;現在做了君主,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說完便賞給龐相壽一些緞帛,打發他走了。
唐太宗還鼓勵各級官吏有什麼說什麼,不要因為怕得罪皇帝而隱瞞真相。有一次,他詢問監修國史的房玄齡:“自古以來,撰修國史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這是為什麼呢?”房玄齡回答說:“一個正直的史官,他撰寫的國史一定會如實地記下君主的功過。君主看到裏麵記載著自己的過錯,一定會發怒,所以國史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說:“有什麼寫什麼,怎麼會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國史上怎樣寫的,把以前的錯誤作為今後的鑒戒,有什麼不好呢?”房玄齡就把有關高祖、太宗的兩部分曆史材料整理好,送給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六月四日下麵記載的玄武門之變有關殺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敘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編寫國史的史官叫來,細致地講了一遍當時的情況,並說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隱諱,因為這是安定國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他還說:“史官寫曆史,應該去掉浮詞,直書其事,這樣才能起到懲惡勸善的作用。”
在唐太宗的倡導下,大臣們都敢於直言,甚至連一個小地方官也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櫟陽縣丞劉仁軌是個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對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節出去打獵,要求改在冬閑的時候進行。唐太宗不但采納了他的意見,還提升了他的官職,表示鼓勵。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問殺誰。唐太宗說:“魏征常常當眾頂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惡!”長孫皇後退了出去。過了一會兒,隻見她穿著禮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賀。唐太宗很奇怪,問她賀什麼。長孫皇後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子才敢直言進諫;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為陛下聖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道賀呢?”唐太宗聽了皇後委婉的批評,馬上心平氣和了。
智慧金言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說:人們用銅鏡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齊;用曆史做借鑒,可以了解曆代興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別人的成功和失敗,可以吸取經驗和教訓。一個古代的封建帝王尚能善於納諫,在民主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每一個人,尤其是領導者,更應該有虛心聽取別人不同意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