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夫國之君不相中:據王念孫之說,“夫”為“大”字之誤。
原文
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裏,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禦民事,而平天下也。今人君籍求於民,令日十日而具,則財物之賈什去一;令日八日而具,則財物之賈什去二;令日五日而具,則財物之賈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則財物之賈什去九。先王知其然,故不求於萬民而籍於號令也。
注釋
禺氏:即月支族,是中國古代西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汝漢:即今汝水漢水一帶,汝水位於今河南省境內,漢水位於今湖北省境內。赤野:不詳。
譯文
如果國家有十年的積蓄,而人民仍不能豐衣足食。就都憑技能求取君主的俸祿;如果君主有靠鹽鐵而贏得的金錢,而人民仍不能財用充足,就都以職業去結交君主。因此君主若把持糧食,掌握財用,據守有餘而控製不足,這樣人民就無不受製於君主。五穀糧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黃金貨幣,是人民交易的手段。因此善於治國的人,總是掌握用以交易的貨幣來控製主宰人民生命的糧食,這樣民力就可以充分發揮了。
人民總是相信親近的人而為財利萬死不辭,天下都是如此;人民被給予則歡喜,被剝奪則憤怒,人情都是如此。先王懂得這些道理,因此總是彰顯有形的給予,而掩蓋無形的剝奪,於是人民總是愛戴君主融洽和睦。附加稅,是強行征收的賦稅;租稅,是經過籌劃而征收的賦稅。成就霸王之業的君主,總是避免強行征收的賦稅,而保留經過籌劃而征收的賦稅,於是天下都樂於服從。
財利出自一種渠道,則國家所向無敵;財利出自兩種渠道,則兵力削弱至半;財利出自三種渠道,就不能舉兵作戰;財利出自四種渠道,國家必定滅亡。先王懂得這個道理,因此總是阻塞人民財用的盈餘,控製人民謀財的通路,將給予、剝奪、貧困、富裕的權力牢牢控製在手中。於是人民愛戴君主就像對待日月,親附君主就像對待父母。
凡是要治理國家,不精通商品價格高低的規律,就不能製定經濟政策來控製人民;不能調節溝通百姓的財利,就談不到通過控製經濟來實現天下大治。所以,萬乘大國擁有萬金的商賈,千乘之國擁有千金的商賈。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國家喪失的財利太多,臣下就不肯盡忠效力,將士就不願為國赴死了。年景有歉豐之別,因此糧價會有貴賤的不同;政令有緩急之分,因此物價會有高低的不同。這種情況如果君主不能調節控製,那麼商賈就會遊走於市場,趁人民糧食供應不足,而賺取百倍的利潤。同樣分得了土地,強者能夠保持;同樣分得了財產,智者能夠獲利。智者有十倍於常人的功利,而愚者連本錢也無法保住。如果君主不能調節,人民的貧富就會相差百倍。人若富有就不能用俸祿來驅使,人若貧困就不能用刑罰去威懾,法令不能執行,人民不能治理,就是因為貧富不均的緣故。況且,君主經過籌劃度量財用,對所開發土地的數量,就能掌握實情了。人民一人所吃的口糧,根據每人所需的田畝數量,計算一下本錢,估量一下積存的糧食也就清楚了,然而人民還有饑餓而吃不上飯的。為什麼呢?因為糧食被一些人囤積起來了。君主鑄造和發行貨幣,是為了讓人民用於商品流通,按籌劃人人都應有成百上千的貨幣,然而卻仍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為什麼呢?是因為錢財被一些商賈吞並起來了。所以,如果君主不能流散囤積和吞並,平均盈餘和不足,分散兼並的財利,調節人民的需求,那麼即使加強農業督促耕種,不停地鑄造貨幣,也隻能是使百姓相互奴役罷了,怎能治理好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