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產自禺氏,黃金產自汝水漢水一帶,珍珠產自赤野,東西南北都距周朝都城七千八百裏,且水陸阻斷,車船不通。先王正因路途遙遠,得來不易,於是借助它們的貴重,以珠玉作為上等貨幣,以黃金作為中等貨幣,以刀幣作為下等貨幣。這三種貨幣,手握不能取暖,食用不能充饑,先王用它們控製財物,掌握人民生產,進而平準天下。如今君主向人民征收賦稅,下令說十天必須交齊,財物的價格就會下跌十分之一;下令說八天必須交齊,財物的價格就下跌十分之二;下令五天必須交齊,財物的價格就會下跌一半;早上下令而晚上必須交齊,財物的價格就會下跌十分之九。先王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不向萬民征稅,而是通過正令調控物價,從而獲得收入。
活學活用
“予之形,不見奪之理。”這句話的意思是,給予的情形要顯示出來,奪取的痕跡則不要顯露。
這是管仲相齊時提出來的寓稅於價的稅收政策,他認為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斂,奪取財物,自然是“奪則怒”,會招致百姓的怨恨和不滿。最好、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於無形,奪之於無影,取人不怨。把稅收隱藏在商品裏,實行間接征稅,使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且天下樂從,在不知不覺中就納了稅,服了役,而且是人人納稅,無一逃脫,不至於造成心理上的對抗,避免了納稅人或服役人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可見“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是“予”者有形,人皆見之,如減免賦稅,賑濟災民,借貸農具、衣物,代民還債等;“奪”則越隱蔽越好,“奪”而不見,可見奪得巧妙。管仲的這種“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的隱蔽稅收政策,在鹽鐵官營、糧食專賣等方麵表現得最為突出。下麵我們就來講幾個有關這方麵的小故事。
管仲對民眾的心理有深刻的了解,他認識到“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就是說,民眾都有好得惡失的心理。因而國君在財政予奪操作中,要適應民眾這種心理。首先,給予民眾之事要做得有聲有色。例如《管子·輕重乙》篇中記載,管仲在一次和萊國的戰鬥前,轟轟烈烈地對將士們搞了一次“預賞”儀式。什麼是預賞?就是口頭預先行賞,並不馬上兌現。管仲先令人在泰舟之野設立祭壇,然後命士兵敲響戰鼓,以振軍威。待士兵們情緒高漲、氣氛熱烈之時,管仲對將士們拱手作揖,高喊道:“誰能衝鋒陷陣,殺入敵群,獎勵一百兩黃金!”喊了三遍,沒人回答。有一個人提劍向前,問:“帶多少人馬?”管仲說:“一千人馬。”那人說:“我能行。”於是就賞賜他一百兩黃金。管仲又說:“兵接弩張之時,誰能抓獲敵人的卒長,獎勵一百兩黃金!”有人問:“帶多少人馬?”管仲說:“一千人馬。”馬上有人說:“我能行。”於是又賞賜他一百兩黃金。管仲又說:“誰能抓獲敵人的首領,獎勵他一千兩黃金!”這時,群情振奮,有上千人自告奮勇,於是管仲每人獎勵他們一千兩黃金。還有士兵說能在外圍殺敵者,也得到黃金十兩。一個上午花光了國家全年的地租收入,高達四萬兩千斤黃金。齊桓公非常擔憂,管仲說:“君上不必憂慮。讓戰士在外榮顯於鄉裏,在內報功於雙親,在家有德於妻子,這樣,他們必然要爭取好名而圖報君德,沒有敗退之心了。我們舉兵作戰,攻破敵軍,占領敵人土地,那就不隻限於四萬兩千斤黃金的利益了。”桓公聽了很讚賞,於是就告誡軍中大將們說:“凡統領百人的軍官拜見你們時,一定要按訪問的禮節相待;統領千人的軍官拜見你們時,一定要下階兩級來拜送。有雙親的,一定要賞給酒四石、肉四鼎;無雙親的,一定要賞給妻子酒三石、肉三鼎。”這個辦法實行才半年,百姓中就有父親告訴兒子,兄長告訴弟弟,妻子勸告丈夫,說:“國家待我們如此優厚,若不戰死疆場,還有何臉麵回到鄉裏來?”桓公舉兵攻伐萊國,在莒地的必市裏開戰。結果是雙方軍隊旗鼓還沒有相望,人數還沒有互相摸清,萊國軍隊就大敗而逃。齊軍一鼓作氣打敗了萊國的軍隊,吞並了萊國的土地,擒獲了他們的國君。齊國並沒有拿出土地封官,也沒有當場拿出黃金行賞,隻是預先行賞(當然最後要兌現的),就能使士氣大震,一舉奪勝,這便是“見予之形”的計策。由於掌握了人的心理,就充分調動起了戰士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將士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