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又問管子說:“要想終身擁有天下而不失去,有什麼辦法嗎?”管子回答說:“請不要在天下實施,隻在本國實施。”桓公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管子回答說:“國土的廣闊和狹小,田地的肥沃和貧瘠都是有定數的,一年糧食的消耗和剩餘也是有定數的。掌握國家的人,無非是掌握糧食而已。比如:某縣的土地有多寬,某縣的土地有多窄,都必須儲蓄貨幣,於是縣、州、裏都會分別發放貸款。秋天,全國糧價下降三分之一,君主對郡縣、五屬大夫的裏邑都下令說要繳納糧食若幹。全國收購糧食的價格應當統一,收購的糧食貯藏於國庫,於是全國糧食的三分之二都由國家控製起來了。來年春天,全國糧價成倍上漲。到了夏天,按市價發放糧食,這時人民都要購買國家的糧食以整治土地。秋天到來時,便告知:‘存儲在你們那裏的國糧有若幹,現在要折合成貨幣償還給國家。’人們說:‘沒有現錢,用糧食償還。’於是百姓剩餘糧食的十分之三都歸國家所有。利用糧價的輪番上漲,並根據季節的變化而采取相應措施,無不成為國家的理財方法。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糧,通過流通中價格的變化而使贏利歸於國家;君主取用人民的糧食,通過季節中價格的變化而使贏利歸於國家。價格低時收藏,把低價收購的糧食再以高價售出,就得到數倍的利潤。如此一來,怎麼會有自謀私利的大夫獨自囤糧的事情發生呢?如果諸侯的糧價為十,我國的糧價為二十,那麼諸侯的糧食就會流入我國;如果諸侯的糧價為二十,而我國的糧價為十,那麼我國的糧食就要流散到諸侯了。所以,善於治理天下的人,總是謹守高價流通,使本國的糧食不會流散到天下各國。糧食總是會流向價高的地方,如同水從高向低流動一樣,我國並沒有發生災荒,用貨幣收購糧食加以貯藏,使全國糧價成倍地上漲,於是就會使諸侯的糧食不斷地流入我國,這樣貯存一分糧就可以招致諸侯一分糧。財利不被天下諸侯剝奪,大夫也不能夠驕奢淫逸,以低價購藏,以高價拋售,使國家常有十倍的收入。因此諸侯臣服而不用征伐,大臣順服而盡忠效國,這就是以輕重之術統治天下的辦法,這就是理財的效果。”
桓公對管子說:“請說說國家的財會工作。”管子回答說:“君主失去了大夫就沒有了部屬,失去了人民就沒有了根基。因此要根據一個縣的財政狀況掌握一名大夫的經濟狀況,根據一個鄉的財政狀況掌握一個縣的財政狀況,根據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掌握一個鄉的財政狀況,根據一個人的經濟狀況掌握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桓公問:“那麼財會工作的方法是怎樣的呢?”管子回答說:“貨幣發行的標準數量,一個縣必須有與全縣土地相符合的統計數據,一個鄉必須有與全鄉土地情況相符合的統計數據,一個家庭必須有與全家經濟收支相符合的統計數據,因此不及時掌握郡縣的財政狀況就等於沒有盟與,不及時掌握鄉裏的財政狀況就等於沒有部屬。”桓公問:“這項工作該如何開展呢?”管子回答說:“成就王業的人藏富於人民,成就霸業的人藏富於大夫,亡國敗家的人藏富於箱篋。”桓公問:“什麼叫做藏富於人民呢?”管子回答說:“請拿出棧台的錢幣,放貸陽城的人民;請發放鹿台的布帛,救助濟陰的百姓。君主向百姓下令說:‘人民富有君主不會貧窮,人民貧困君主不會富有。因此國家賦稅不征收錢幣布帛,官府的倉庫不貯藏財物,全部資財都貯藏在人民手裏。’遇上豐收年景,五穀豐登,糧價低廉,糧價下跌到去年的一半,這時國家要用手中貨幣購糧操控。於是糧食由國家掌握,而貨幣流散在民間。全國的貨幣都流散在民間,於是幣值下跌,而糧價上漲。上一年的糧食有二成在國家手中,下一年的糧食又有二成在國家手中,那麼兩年的糧食就有四成掌控在國家,隻有一成在民間,於是使糧價上漲三倍。國家按人口征收賦稅,一年可征收十錢,如果每戶人家都買糧食,每十畝所產的糧食加價十錢,就從一家取得相當於十戶人家的人頭稅,這是國家利用糧食和貨幣政策所得到的結果。把全國貨幣的一半放貸給百姓,把全國的糧食分成四分,三分在國家,一分在民間,按上述理財政策再操作一次。大夫聚積封地,貯存糧食而與君主分庭抗禮,就要用財會理財的方法剝奪他們。”桓公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管子回答說:“全國糧食有四分之三掌握在國家,讓人民都從國家倉庫買糧,將君主所藏的糧食盡數賣出。糧食流散而使價格降了十分之三,餘下的四分之一糧食由國家用貨幣進行收購,使糧價恢複到原來的水平,這樣大夫就無法抬高糧價了。君主用貨幣發放俸祿,全部糧食都掌握在國家手中,這時君主應拿出十分之七的糧食,保存三成,放貸七成,救濟窮人,從而體現君主的大仁大義。糧食流散而使價格低廉,這是一個方法;利用市場而控製糧價漲跌,這也是一個方法;拿出糧食財物賑濟貧困,傳播仁義,平抑物價,這又是一個方法。總之,要把握時機而買進賣出。所以說:王者把握時機,聖人隨順變化。”桓公說:“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