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揆度(2)(2 / 3)

百乘之國,在國家中心設立市場,東西南北大約相距五十裏,一天確定計劃,兩天裝載貨物,三天運出國境,五天返回國內。百乘之國控製鄰國物價的高低,不超過五天就見分曉。百乘之國有耕地一萬頃,戶籍一萬戶,人口總數達十萬人,應納稅人達一萬人,擁有戰車百乘,戰馬四百匹。千乘之國,在國家中心設立市場,東西南北大約相距一百五十多裏,兩天確定計劃,三天裝載貨物,五天運出國境,十天返回國內。千乘之國控製鄰國物價的高低,不超過十天就見分曉。千乘之國有耕地十萬頃,戶籍十萬戶,人口總數達一百萬人,應納稅人達十萬人,擁有戰車千乘,戰馬四千匹。萬乘之國,在國家中心設立市場,東西南北大約相距五百裏,三天確定計劃,五天裝載貨物,十天運出國境,二十天返回國內。萬乘之國控製鄰國物價的高低,不超過二十天就見分曉。萬乘之國擁有耕地一百萬頃,戶籍一百萬戶,人口總數達一千萬人,應納稅人達一百萬人,擁有戰車一萬乘,戰馬四萬匹。

管子說:“單身男人叫鰥夫,單身女人叫寡婦,年老無子叫孤獨。君主應查詢,子弟死於戰事而父母成為孤獨的人,這些孤獨之人死後應由官府負責安葬:撥付衣被三套,棺木要三寸厚,由鄉中官吏辦理喪事,葬於公共墓地。若死者沒有兄弟,官府必須賜給雙親一匹馬所能耕種的土地。這樣父母犧牲兒子為國效力,就不會感到痛苦了。君主應每年巡視邑裏,發現勞動力與別家相同而房屋華美的人家,必定是良民百姓,是努力耕作的人,應賞賜幹肉兩束及酒一石;身強力壯卻遊手好閑的人,老者應責備他們,正值年壯的就讓他戍守邊關;人民沒有本金從事生產的,應借貸給他土地和資金。這樣一來,就能百事興旺,沒有懶惰誤時的人了。這就是國家理財的方法。”

上等勞力的農民能養活五口之家,中等勞力的農民能養活四口之家,下等勞力的農民能養活三口之家。上等勞力的女子能供五人穿衣,中等勞力的女子能供四人穿衣,下等勞力的女子能供三人穿衣。農民要經常耕作,女子要經常紡織。一個農民不耕種,就會有人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就會有人受凍。饑寒交迫,必定起因於農事不作;因此先王總是一開始就慎重對待這些事務。收獲是投入的兩倍,百姓就不會有沒飯吃而賣兒賣女的;收獲是投入的三倍,就能豐衣足食;收獲是投入的四倍,鄉裏就能供應充裕;收獲是投入的五倍,餘糧就能在遠近流通,死者就能被妥善安葬。如果收獲不能達到投入的兩倍,君主又征賦不止。那路途就會有盜賊出沒,人們就不敢單獨外出,攜帶的財物就不安全。用刑法懲治,則會對國人有所傷害。物價高低不能調節,饑寒貧民不能治理,被賣子女不能差使。君主失去了百姓,父親失去了子女,這就是國家敗亡之路。

管子說:“神農的理財術是:‘一種糧食歉收,就減少了一種糧食,糧食價格將上漲十倍;兩種糧食歉收,就減少了兩種糧食,糧食價格將上漲二十倍。’這種情況下,應用平均分散的方法補充,沒有口糧的提供舊糧,沒有種子的借貸新糧,於是就不會有獲利十倍的富商,就不會有獲得成倍利息的高利貸者。”

活學活用

《管子》一書多次提出社稷重於親戚的觀點。《法法》篇言“令重於寶,社稷先於親戚”和“明君不為親戚危其社稷”。社稷先於親戚,不能先親戚而後社稷,也就是強調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對國家統治者與社會管理者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一般而言,在常人眼裏,“公”與“私”、“情”與“法”等等之間或許還有中和之處。但對統治者與管理者而言,則是截然對立的。統治者如果因為親戚朋友的緣故,廢公法,行私情,或是枉法徇情,將私情、親情擺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之前,必然會使社會統治與管理出現危機。因此,必須依法治國,隻有對領導者和管理者進行法律約束和法律監督,才能使其依法辦事;同時,應對管理過程進行督察,加強對辦事人員的法律約束。作為領導者,必須意識到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特別是在緊要關頭,領導者更應從大局著眼,顧全整體利益,維護國家利益。

春秋時,衛國有一個公子叫州籲,是衛莊公的寵姬生的兒子,所以也受到衛莊公的寵愛。州籲倚仗父母的權勢胡作非為,但沒人敢管他。州籲越來越不像樣子,有時候騎馬操矛,隨意打人、殺人,大臣們都畏他三分,敢怒不敢言。

朝廷的老臣石碏(què)大夫對公子州籲的行為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去報告衛莊公,嚴肅地對他說:“君王,您的兒子州籲傲慢無禮,放蕩不羈,這些惡劣的德行可是您溺愛的結果!假如現在不加以製止,恐怕將來要引起禍亂!”衛莊公不以為然地笑笑:“恐怕是危言聳聽吧!他還是一個小孩子,能有什麼大事呢?不過是你借題發揮罷了。”石碏強壓住心頭的怒火,耐心地勸諫道:“喜歡自己的兒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應該用道義開導他,別讓他走上邪路。常言說,受寵而不驕傲,驕傲而能忍受地位低下,地位低下而不怨恨,怨恨而又能克製自己,這樣的人是極少的。像州籲這樣的人,是決不會甘心在他人之下的,將來要招致禍害的。您作為君王,要盡早除掉一切災禍。可您現在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是在加速災禍的到來。”“算了吧,這話我聽夠了!”衛莊公惱怒地一甩袖子,進宮去了。石碏走出宮門,望著蒼天長歎一聲:“老天啊,難道衛國真的要受懲罰嗎?”石碏回家以後,便抱病不出,不再上朝議事,不久就告老還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