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國準(1 / 3)

題解

《國準》,即指國家的平準政策。本篇為《輕重篇》中的第十一篇。

篇中講述了五位帝王平準經濟的措施,提出“五家之數皆用而勿盡”的原則,既強調對五家措施要兼收並蓄,但又不主張完全照搬。從中可見管仲善於學習曆史經驗的可貴之處。

作者精辟地論述說,對於以往平準經濟的成功經驗,要“視時而立儀”,還要“注重調查而有條不紊,勇於改革而不戀過去,時機到來就采取措施,時過境遷就另辟蹊徑”,不能預先設定條條框框來束縛自己的手腳。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學習並借鑒曆史的好方法。全文雖然短小,但觀點鮮明,立意深刻,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原文

桓公問於管子曰:“國準可得聞乎?”管子對曰:“國準者,視時而立儀。”桓公曰:“何謂視時而立儀?”對曰:“黃帝之王,謹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澤童山;夏後之王,燒增藪,焚沛澤,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諸侯無牛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備物。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

桓公曰:“然則五家之數,籍何者為善也?”管子對曰:“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猛獸眾也;童山竭澤者,君智不足也。燒增藪,焚沛澤,不益民利;逃械器,閉智能者,輔己者也;諸侯無牛馬之牢,不利其器者,日淫器而壹民心者也;以人禦人,逃戈刃,高仁義,乘天固以安己者也。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

桓公曰:“今當時之王者立何而可?”管子對曰:“請兼用五家而勿盡。”桓公曰:“何謂?”管子對曰:“立祈祥以固山澤,立械器以使萬物,天下皆利而謹操重策;童山竭澤,益利博流;出山金立幣,存菹丘,立駢牢,以為民饒;彼菹菜之壤,非五穀之所生也,麋鹿牛馬之地,春秋賦生殺老,立施以守五穀。此以無用之壤臧民之贏。五家之數皆用而勿盡。”

桓公曰:“五代之王以盡天下數矣。來世之王者可得而聞乎?”管子對曰:“好譏而不亂,亟變而不變,時至則為,過則去,王數不可豫致。此五家之國準也。”

注釋

曰淫器而壹民心:據姚永概之說,“曰”應作“遏”字,意為“限製”。彼菹菜之壤:據王念孫之說,“菜”為“萊”字之誤,菹萊,指草地。亟變而不變:據郭沫若之說,後一個“變”為“孌”字之誤,意為留戀。

譯文

桓公問管子說:“國家的平準政策可以說來聽聽嗎?”管子回答說:“國家的平準政策,應根據時勢而確立措施。”桓公問:“什麼意思呢?”管子回答說:“黃帝稱王時,努力鏟除各地的武裝勢力;虞舜稱王時,竭盡水澤,伐盡山林;夏朝時,燒掉草叢,焚毀沼澤,不使人民增加財利;商朝時,不讓諸侯牧養牛馬,禁止製造銳利武器。周朝時,管理有才能的人,以儲備各種物資。這五家的做法不同,但效用卻是相同的。”

桓公問:“然而這五家的做法,借鑒哪一種最好呢?”管子回答說:“燒盡山林,破壞草地,焚毀沼澤,是因為猛獸太多;伐盡山林,竭盡水澤,是因為君主的智慧不足。燒掉草叢,焚毀沼澤,是為了不使人民增加財利;舍棄機械生產,封閉人們智能,是為了加強君主自身;不讓諸侯牧養牛馬,禁止製造銳利武器,是為了限製使用武器而統一民心;用官吏管理人才,是為了禁止私造武器,崇尚仁義,利用天道來安定自身。這五家的辦法不同,但效用是一樣的。”

桓公問:“現今執政的君主該確立什麼措施呢?”管子回答說:“請對五家的措施兼收並蓄,但又不能完全照搬。”桓公問:“什麼意思呢?”管子回答說:“采用設壇祭祀的辦法來封禁山澤,采用製造機械的辦法來役使萬物,使天下都謀求財利而謹慎地掌控物價漲落;伐盡山林,竭盡水澤,來控製財利和流通;挖掘金礦來鑄造貨幣,保存草地,建立牧場,以使人民衣食富饒;雜草叢生的荒地,不適宜生長五穀,卻是放牧牛馬麋鹿的好地方,春秋兩季配種繁殖,隨時宰殺老畜,發行貨幣控製糧食,這是以無用之地為百姓盈利。五家的辦法都采用了,但沒有完全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