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問:“五代的帝王已經涵蓋了天下的平準之術,後世的君主可以談論並借鑒嗎?”管子回答說:“注重調查而有條不紊,勇於改革而不戀過去,時機到來而采取措施,時過境遷就另辟蹊徑,成就王業之術不能預先設定。這就是五家平準經濟的政策。”
活學活用
“國準者,視時而立儀。”這句話是說,國家政策應根據時代的現實變化來確立不同的標準。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政策也應相應地調整。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發展”的觀點。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麵臨“下一步怎麼走”的問題,我們應善於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政策和方法。
這是一篇論述國家如何調節經濟的短文。對於國家如何調節經濟,作者提出兩個要點:第一,“視時而立儀”,即根據時勢發展建立相應的政策。作者列舉黃帝、有虞、夏、殷、周五代控製資源、調節經濟的措施,認為五代之王雖然具體做法不同,卻都體現了視時立儀的原則。第二,“時至則為,過則去”,提出不要照搬古人,留戀過去。用今天的話講,應該與時俱進。適合於時代需要的,君主要積極實行;不適合於時代需要的,君主則堅決放棄。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前246~前209年在位),就是一個善於“視時而立儀”的楷模。秦始皇,名贏政,因生在趙國,又取名趙政。他滅亡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贏政元年(前246年),秦莊襄王死,年僅十三歲的贏政即位,由其母臨時聽政,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朝廷大權落在呂不韋手中。當贏政二十二歲那年,按照秦國慣例,國王要舉行冠禮,開始親自主持政務,不料,呂不韋指使嫪毒(làoǎi)發動叛亂。秦王贏政及時平定了這次未遂的政變。嫪毒被處死,呂不韋被罷,不久畏罪自殺。
秦王贏政親政後,在十年之中,以他的雄才大略結束了自西周、春秋、戰國以來七八百年的分封割據局麵,使中國的政局出現了第一次統一。
秦王贏政吞並六國、一統天下後,麵臨的迫切問題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封建國家。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大臣中存在著很多不同意見。為了統一思想認識,贏政召開了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丞相王綰(wǎn)、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還有一班博古通今的博士。討論中,丞相王綰認為應當建立分封製,廷尉李斯反對,主張建立郡縣製的中央集權製國家。秦王贏政從曆史中看到分封製的弊端,同意李斯的意見,決定在秦國原來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會議還討論了國家元首的稱號和權力。討論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古代“泰皇”稱號最為高貴,因此秦王贏政尊號為“泰皇”。還建議從今以後,改“命”為“製”,改“令”為“詔”,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贏政最後決定:去掉“泰”字,保留“皇”字,加上“帝”字,號稱“皇帝”。最後又補充決定:廢除“諡號”,自稱“始皇帝”;規定其後世按數計算為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皇帝”號的采用,意味著功過三皇,德超五帝。從此,秦王贏政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隨後,他采取了一係列鞏固國家政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