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央集權製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設中央政權機構,即“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為百官之長,是中央機構中的首腦,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太尉,武官之長,掌管全國的軍事;禦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掌管圖書典籍,監察各級官吏。九卿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兼管皇帝侍從;郎中令負責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衛尉是掌管皇宮的警衛部隊;太仆掌管皇帝車馬;廷尉掌管司法,審理重大案件;典客負責民族事務和外交;宗正掌管皇家的屬籍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稅收和財政開支;少府掌管皇宮的修建。“三公九卿”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對重大事務有最後決斷權。這就確立了皇帝一人大權在握,突出了中央集權製的特點。
健全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廢除分封製,全國各地普遍推行郡、縣兩級政權機構。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到秦末增至四十餘郡。每郡設有郡守,掌握行政事務,為一郡的最高長官。郡下設縣,縣下設鄉、亭、裏。縣有縣令、縣長,是一縣最高長官。縣萬戶以上的設縣令,萬戶以下的設縣長。從中央到地方,郡縣政權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實行俸祿製。這套行政機構,一方麵大大加強了對人民的控製,另一方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以後曆代封建王朝所承襲。
秦始皇的另一個曆史功績就是統一了當時全國的各種製度。秦始皇以秦製為標準,對全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製度進行改革,從而消除了由於長期封建割據所造成的差異,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的統一和發展。
首先,統一度量衡。戰國時代各國度量衡的大小、長短、輕重不同,單位名稱也各異。秦始皇把商鞅製定的度量衡標準推廣到全國,公布於天下施行。統一的度量衡是:度為寸、尺、丈、引;量為龠(yuè)、合(gē)、升、鬥、桶(hú);衡為銖、兩、斤、鈞、石。
其次,統一貨幣。戰國時期各國貨幣不僅形製不同,而且計量單位也不相同,有布幣、刀幣、圓錢、銅貝等。有的國家以斤為單位,有的國家以鎰(yì)為單位。為了有利統一後的商品交換和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廢除了原有各諸侯國的貨幣,改用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
再次,統一文字。戰國以前各地區文字寫法各不相同,嚴重影響著文化學術的交流和發展。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改革工作,以小篆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同時,還把隸書作為日用文字,便於民間使用。這樣,做到了“書同文”,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一個貢獻。
此外,統一車軌,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秦始皇規定車寬六尺,全國統一規格。他下令毀掉關塞堡壘阻礙物,修建馳道。以首都鹹陽為中心,一條向東直通燕齊舊地,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五十步。
秦始皇所采取的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等措施,不僅對消除封建割據的影響、鞏固統一的政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於促進全國經濟、文化的聯係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智慧金言
秦始皇順應曆史潮流,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製,對中華民族曆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視時而立儀”的做法確實體現了千古一帝的偉大氣魄。今天,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每個人都麵臨著新機遇、新發展,我們更需要這種“視時而立儀”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