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問:“在曲防之戰時,百姓大都以借貸來供應戰時軍需,我想為他們償還借貸,該怎麼辦呢?”管子回答說:“請您下令,命富商巨賈凡持有百張借券的需向國家獻馬一匹,沒有的則從國家購買。這樣一來,馬的價格必定大漲,能達到其本錢的一百倍,國家的馬匹沒有離開馬廄,而曲防之戰的償還資金就已經足夠了。”
桓公問管子說:“崇弟、蔣弟、丁氏、惠氏都是齊國的功臣世家,今年糧食歉收,我從他們那裏征不到一鬥一升的賦稅,這就等於扣除了一筆收入;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高低不平不能耕種的山地,我也征不到一鬥一升的賦稅,這又得扣除一筆收入;在布滿莊稼的十五裏原野上,人們強行耕種而自然形成了村落,我同樣征不到收一鬥一升的賦稅。於是我的國家雖說有五分的收入,而實際掌握的還不到二分,這真是徒有萬乘之國的虛名而沒有千乘之國的財用。以此要想扶持尊奉天子,與諸侯各國爭強,有什麼好辦法嗎?”管子回答說:“隻有借助於號令才能做到了。”桓公問:“怎麼做呢?”管子回答說:“請下令征發軍隊屯田務農,家有十鍾糧食的可以不去,家有百鍾糧食的也可以不去,家中千鍾糧食的同樣可以不去。服軍役的人不過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十,這樣全國存糧的數量您就能悉數掌握了。您根據存糧的數量,下令說:‘國家貧困財用不足,請按平價收購你們的糧食,都得存糧數量出售,不能增減。’而後您根據糧食數量決定支付貨幣的數量,使國家不留契券債務,這樣百姓積蓄的糧食就能悉數歸於國家了。於是能夠天下無敵,邊境無憂。”桓公說:“士兵停服軍役返鄉種田,收購的糧食就沒有用途了。”管子說:“天下發生戰事,積藏的糧食足以籌備軍糧;天下沒有戰事,君主可以用它賞賜貧民。這樣一來,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和高低不平的山地就能處處得以開墾耕種。這就叫做借助號令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管子說:“滕國和魯國的糧食每釜一百錢,將我國的糧價每釜上漲到一千錢,滕國和魯國的糧食就會流入我國,就像水流向深穀一樣。並不是因為年景不好人民饑餓,而是因為國家以號令征召,以緩急吸引,於是別國的糧食就像流水一樣流入我國。”
桓公問:“我想減少商賈的利潤而增加農民的收益,有什麼辦法嗎?”管子回答說:“糧價上漲而物價下跌,糧價下跌則物價上漲,兩者不會同時漲跌。因此要想減少商賈的利潤而增加農民的收益,就請把糧價提高到每釜三百錢。這樣一來,田野就能廣泛開墾,農民就會努力生產了。”桓公問:“提高糧價有辦法嗎?”管子回答說:“請您下令大夫貯藏糧食。命卿士、諸侯每人貯藏一千鍾,命大夫每人貯藏五百鍾,命列大夫每人貯藏一百鍾,命富商巨賈每人貯藏五十鍾。於是對內國家有了糧食儲備,對外可以增加農民收益。”桓公說:“好。”於是下令卿士、諸侯、大夫都貯藏糧食。農民開墾土地種植糧食,以三倍於本錢的價格出售,商賈失去了贏利的機會,而農民卻享有百倍的贏利。
桓公問管子說:“平衡物價有定數嗎?”管子回答說:“沒有定數。平衡物價就是使物價有高有低,不能一成不變。”桓公問:“既然如此,平衡物價的策略不能調整嗎?”管子回答說:“不能調整,調整則會靜止,靜止則會固定,固定則使物價高低一致,萬物沒有差別就會使其流通受阻而不能加以利用。”桓公問:“那怎樣把握時機呢?”管子回答說:“一年有四次時機,分別在四季。可以這樣理解:春耕開始之時,就讓農民按什伍編製出售農具,這是春季的時機;夏天即將到來,繅絲事務開始,這是夏季的時機;秋季到來,五穀收獲,這是秋季的時機;冬季在室內勞作,婦女紡線織布,這是冬季的時機。因此,一年有四次時機,分別在四季。明白了四次時機的次序,國家就可以發號施令,使物價十倍甚至百倍地漲落。物價不能一成不變,所以說,平衡物價沒有定數。”
桓公問:“皮、幹、筋、角、竹箭、羽毛、象牙和皮革供應不足,有什麼辦法解決嗎?”管子回答說:“隻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收購的辦法了。”桓公問:“怎樣實際操作呢?”管子回答說:“請下令為諸侯各國的商賈建立客舍,來一輛貨車的客商提供飲食,來三輛貨車的客商供應牲口的飼料,來五輛貨車的客商配備仆役服務,這樣天下的客商就會像流水一樣湧入齊國了。”
活學活用
據《管子·輕重乙》記載:
一天,管仲向齊桓公建議,將全國一年的地租金額四萬二千斤黃金預先在一個早晨內全部賞賜給士兵。齊桓公雖然不舍,但還是答應了管仲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