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輕重丁(3)(3 / 3)

活學活用

有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很多大夫都隱藏他們的財物而不肯提供出來,糧食爛了也不肯給貧民。”

管仲回答說:“請下令召見城陽大夫並譴責他。”

齊桓公問:“如何譴責他呢?”

管仲回答說:“這樣講:‘城陽大夫,你姬妾穿著高貴的衣服,鵝鴨有吃不完的剩食,鳴鍾擊鼓,吹笙奏篪,同姓進不了你的家門,伯叔父母遠近兄弟也都寒不得衣,饑不得食。你這樣還能盡忠於我嗎?你再也不要來見我了。’然後免掉他的爵位,封禁門戶不準他外出。”

齊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如此一來,大臣們都爭著拿出積蓄,救濟遠近兄弟。這還感到不夠,又收養國內的貧、病、孤、獨、老等不能自給的人,使之得有生計。齊國因此而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其實,在此管仲運用的是一種“殺雞儆猴”的策略。

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麵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隻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出,猴子一見,便全身軟了,任由其捕捉。

所謂“殺雞儆猴”,即是“殺一儆百”,有威脅恫嚇之意,這是權術,是馭眾手段。在眾說紛紜、工作受到許多阻撓的時候,為使步驟一致,法令得以貫徹執行,非以嚴厲手段對付不可。

“治亂世,用重典;治亂軍,用嚴刑。”孔子誅少正卯,雖然不合情理,卻因這一刀而使權臣畏懼,市井安然;孔明於揮淚斬馬謖之時說:“昔孫武所以能製勝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交方始。若廢法何以討賊,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這就是平亂與治亂的權術,是“殺雞儆猴”的妙用。

現實生活中,領導者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管理的下屬,在經過挽救後,其仍然我行我素,那就不防運用“殺雞儆猴”的策略,對出現了違規行為的“雞”加以懲罰,意欲違規的“猴”會從中深刻地意識到組織規定的存在,從而加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當然,領導者必須注意,管理下屬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能挽救和值得挽救的下屬應給予改正的機會,切忌因“殺雞”而失掉人心。

薑太公滅了商紂,周朝建立之後,要網羅一批人才為國家效力。

在齊國有一個賢人狂橘,很為地方上人士推崇。薑太公慕名,想請他出來做事,拜訪了三次,都吃了閉門羹。

有一天,薑太公忽然把他殺了,周公旦想救也來不及,問薑太公:“狂橘是一位賢人,不求富貴顯達,自己掘井而飲,耕田而食,正所謂隱者無累於世,為什麼把他殺了呢?”

薑太公說:“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時,人人應為國家出力。隻有兩個立場,不是擁護就是反對,絕不容有猶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這種不合作態度,如果人人學他樣,那還有什麼可用之民、可納之餉呢?所以把他殺了,目的在於以儆效尤!”

果然經此一殺,其他想隱士的賢人都不敢再自命清高、隱居下去了。

智慧金言

領導者要知道,懲罰不是目的,隻是手段,是要達到預定的目標。在拉丁文字裏,“懲罰”的意義就是“教導”。懲罰的輕重完全視領導者想“教導”對方的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