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是輕重專論的第四篇論文,也是《輕重篇》中的第十五篇。
作者將輕重之術運用於政治外交上,借利奪利,獲取全勝。比如魯梁兩國棄農織綈的故事,萊莒兩國棄農砍柴的故事,楚國棄農捕鹿的故事,代國棄農捕狐的故事,和衡山國棄農造械的故事,一個個精彩有趣,在曆次事件中,管仲都施展了同樣的計謀,即運用輕重戰略、借用他國所長而巧取製勝,從而使對手延誤了農時,糧價奇高而陷於被動;進而使齊國最終奪取了貿易大戰的勝利,大批錢財輕而易舉流入齊國,使齊國牢牢把握了經濟的主動權,又在政治上迫使對手臣服齊國。這些故事足見管仲超人的智慧、膽識和魄力,雖然基本通過對話形式完成,但敘述頗為生動,將敗君最初的得意與最終的失意揭示得淋漓盡致。
再有,管仲還通過修剪路旁樹枝的辦法,解決了“三不歸”的老大難問題,用這個看似並不驚人的辦法改變了百姓錢糧匱乏的窮困現狀,使人民在生活上得以自救。這其中蘊含的道理簡單而又深刻,絕非尋常之人所能悟到,若不是一個懂得輕重理財之術而又熟諳生活世事的人,是根本不會懂得並實踐的。
原文
桓公問於管子曰:“輕重安施?”管子對曰:“自理國虙戲以來,未有不以輕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謂?”管子對曰:“慮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黃帝作,鑽鐩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茲胃之病,而天下化之。黃帝之王,童山竭澤;有虞之王,燒曾藪,斬群害,以為民利,封土為社,置木為閭,始民知禮也。當是其時,民無慍惡不服,而天下化之。夏人之王,外鑿二十,鞣十七湛,疏三江。鑿五湖,道四涇之水,以商九州之高,以治九藪:民乃知城郭、門閭、室屋之築,而天下化之。殷人之王,立阜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合陰陽,而天下化之。”公曰:“然則當世之王者何行而可?”管子對曰:“並用而毋俱盡也。”公曰:“何謂?”管子對曰:“帝王之道備矣,不可加也。公其行義而已矣。”公曰:“其行義奈何?”管子對曰:“天子幼弱,諸侯亢強,聘享不上。公其弱強繼絕,率諸侯以起周室之祀。”公曰:“善。
注釋
虙戲作:“虙戲”即指伏羲。黃帝作:據文意,“黃帝”應作“燧人”。
原文
桓公曰:“魯梁之於齊也,千穀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梁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絏而踵相隨,車轂齠,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梁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穀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注釋
綈:古代一種質地光滑而厚實的絲綢。線矯:據王念孫之說,“絏絨”應作“曳”,意為“拖著”。
原文
桓公問於管子曰:“民饑而無食,寒而無衣,應聲之正無以給上,室屋漏而不居,牆垣壞而不築,為之奈何?”管子對曰:“沐塗樹之枝也。”桓公曰:“諾。”令謂左右伯沐塗樹之枝。左右伯受沐,塗樹之枝闊,其年,民被白布,清中而濁,應聲之正有以給上,室屋漏者得居,牆垣壞者得築。公召管子問曰:“此何故也?”管子對曰:“齊者,夷萊之國也。一樹而百乘息其下者,以其不蛸也。眾鳥居其上,丁壯者胡丸操彈居其下,終日不歸;父老拊枝而論,終日不歸;歸市者亦惰倪,終日不歸。今吾沐塗樹之枝,日中無尺寸之陰,出入者長時,行者疾走,父老歸而治生,丁壯者歸而薄業。彼臣歸其三不歸,此以鄉不資也。”
注釋
室屋而不居:“居”應作“治”。民被白布:“白”同“帛”字。
原文
桓公問於管子曰:“萊莒與柴田相並,為之奈何?”管子對曰:“萊莒之山生柴,君其率白徒之卒,鑄莊山之金以為幣,重萊莒之柴賈。”萊君聞之,告左右曰:“金幣者,人之所重也;柴者,吾國奇出也。以吾國之奇出,盡齊之重寶,則齊可並也。”萊即釋其耕農而治柴,管子即令隰朋反農。二年,桓公止柴,萊莒之糴三百七十,齊糶十錢,萊莒之民降齊者十分之七。二十八月,萊莒之君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