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被兒子的話驚了一下,他冷靜地說:“你能掌握老師教給你的知識,爸爸感到很高興,說明你很聰明。可是,記憶是有限的,一段時間後,老師講的重點內容你可能會忘記,還有你每天都要接受更多的知識,你的腦子記的東西會越來越多,我想如果你把老師每堂課的重點都做筆記,那樣學習效果會更好的。”
在爸爸的勸說和教育下,孫瓊開始做課堂筆記。
聽課隻動用了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的功能,即聽老師講,看老師手勢和板書、操作等。如果聽的同時還做筆記,就可以調動大腦更多的部位同時活動,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提高和學習效率的增強,同時也能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美國心理學家巴納特曾以大學生為對象,做過一個實驗,就是研究記課堂筆記與不記課堂筆記對聽課學習的影響。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以每分鍾120個詞的中等速度,給大學生們讀一篇有1800個詞的介紹美國公路發展史的文章。
研究人員將大學生分成三組,每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甲組為做摘要組,就是要求他們一邊聽課,一邊記下要點;乙組為看摘要組,要求他們在聽課的同時,能看到已列好的要點,但自己不用動手去寫;丙組為無摘要組,他們隻是單純聽講,既不動手寫,也不去看有關的要點。
這樣學習之後,再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回憶測驗,檢查其對文章的記憶程度。實驗結果表明:在聽課的同時,自己動手記下要點的同學成績最好;在聽課的同時看摘要,但自己不動手記的同學成績次之;而單純隻是聽講,不做筆記,也看不到摘要的同學成績最差。可見,記筆記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告訴孩子千萬不要小看筆記,筆記記得好,對學習的幫助非常大。有些孩子知道課堂記筆記的重要性,但他們苦於不知道怎樣做筆記。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做筆記呢?
首先,告訴孩子記什麼。應該告訴孩子,要把老師講的重點內容,以及課本上沒有,老師補充的內容記下來。還應讓孩子結合老師講課的內容,記下個人需要加強的內容。還要讓孩子記下疑點,即把對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有疑問的地方及時記錄下來。
其次,告誡孩子不要抄別人的筆記。有的孩子比較懶,課堂上不願做筆記,下了課去抄別人的筆記。這是一種不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十分有害。要讓孩子記住:記筆記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要自覺地記,自己做的筆記對自己才有意義。
最後,讓孩子課下整理筆記、多翻翻筆記。課堂上時間有限,有時候筆記中省略的部分,應該讓孩子在課後及時補充;將簡單化的符號複原;對重點部分進行核實;弄懂上課時沒有聽懂的部分……這樣可以使筆記進一步條理化、係統化。記筆記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以便鞏固所學知識,因此每當隔了一段時間之後,應該及時翻看。
小小筆記本,深藏大學問。身為父母,要讓孩子意識到課堂做筆記是一個細節問題,隻要自己願意去做,就能做好,就能將知識掌握得更牢,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讓孩子每周做一次學習計劃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孩子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時間去學習,這樣才能讓其盡快地成才。這就要求父母讓孩子學會做學習計劃。每周讓孩子做一次學習計劃,讓孩子從中體驗到做學習計劃的重要性。
有一個孩子,非常希望能取得好成績,雖然他很努力,但成績卻總是不如意。有一天,他忍不住問爸爸:“為什麼我不能取得好成績呢?難道是我學習不認真嗎?”
爸爸笑著說:“也許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可怕,你不是很努力嗎?你完全可以再從頭開始!”
“什麼?能再說明白點嗎?”孩子有些疑惑。
“是的,你應該把你每周要學習的重點寫在一張紙上,同時把時間安排好,然後堅定地按照計劃去做。”爸爸建議道。
“你的意思是讓我做計劃,幾點到幾點學習語文,幾點到幾點學習數學……是這樣嗎?”孩子有些納悶。
“是的,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每周的計劃去學習。”爸爸堅定地說道。
孩子按爸爸的建議每周做學習計劃,三個月後,他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方麵有好的表現,可是如果孩子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成績依然平平,你就應該看看孩子是否有合理的學習計劃了。當然,你沒有必要讓孩子製定一個幾年的長期計劃,那樣很容易導致時間的浪費。一般來說,每周讓孩子製定一次學習計劃,這樣既能給孩子的學習一個明確目標,又不至於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以短期計劃的方式,達到長遠目標,才是讓孩子成才的合理途徑。
一般來說,每周學習計劃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隻要根據孩子的個人特點來製定就行。但是,製訂計劃也有幾個必要的原則。首先,要按照個人的實際情況製訂計劃,這個計劃是自己需要的;其次,要有明確的時間安排;再次,目標要明確、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