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持安靜。在看電影時,父母要把手機調成靜音或震動。告訴孩子:“不要向身旁的爸爸媽媽提問,也不要亂加評論,把想說的話留到電影放映結束之後再說(當然,當你身臨其境時,隨著電影情節或哭或笑是可以的)。”
(4)保持靜坐。這就要求孩子不要在座位上動來動去,因為動來動去會影響身邊的觀眾。
(5)保持環境衛生。看電影的時候,打噴嚏、吐痰要悄悄進行。如果孩子突然想去廁所,要讓他向兩邊的人致歉,然後再輕輕離開座位。看完電影後,要讓孩子把“製造”的垃圾全部帶出電影院。
除了在電影院裏,在音樂廳、劇院、圖書館這樣的場所時,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注意這一細節。
讓孩子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
很多孩子喜歡吃零食,吃完後,隨手把包裝袋一扔,拍拍手,若無其事地走掉。這動作是那麼的自然,讓人甚至意識不到那是不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樣的事情人們已經司空見慣。這就足以說明“不亂丟垃圾”這個細節被許多人都忽視了。
早上瞿先生送兒子上學,他們坐的是公共汽車。突然,一位女士把窗戶打開,瞿先生看到她正在剝橘子,一麵剝一麵把果皮往窗戶外扔。吃完了,那位女士用麵巾紙把嘴和手擦了擦,然後隨手扔在地上……
緊接著,坐在在瞿先生前排的男士咳嗽之後,把痰吐在衛生紙上,瞿先生心想這位先生還比較講衛生,因為有些人直接把痰吐到地上。但是轉眼間,那位男士把衛生紙扔出了窗外……
這時候,瞿先生的兒子吃完零食也要把包裝袋丟在地上,被瞿先生阻止了。下車後,瞿先生讓兒子把包裝袋扔進垃圾桶。然後教育兒子:“不管你身在何處,要管好自己‘製造’的垃圾,不要隨便亂丟。這樣我們的環境才會越來越好。”
瞿先生對兒子的教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活中,有的人認為丟垃圾沒什麼,清潔工會打掃的。殊不知,亂丟垃圾是一種沒有責任感的行為,即對自己“製造”的垃圾不負責,對身邊的環境不負責,是沒有社會公德的表現。
家長要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孩子愛護環境衛生,做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兒子感冒了,趙先生帶兒子上醫院看病。在候診室裏,趙先生看到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女孩子流鼻涕,她的爸爸教她用衛生紙清理鼻涕,然後把垃圾袋丟到垃圾箱,並告訴她:“這樣既愛護了環境,又愛護了每個人。”女孩不解地問:“為什麼愛護了別人呢?”爸爸說:“因為垃圾很容易滋生病毒呀,如果丟在地上,既不雅觀,還會使病毒傳播的更厲害。”“哦,是這樣啊,我知道了。”
看到這裏趙先生對兒子說:“聽到了沒,那位叔叔說得非常有道理,你也要學會愛護環境,不亂丟垃圾,知道不?”兒子點點頭。
如果每位父母都像上文中的家長那樣,抓住每個機會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注重生活中的細節,那麼孩子都能成為小紳士和小淑女。
另外,父母可以采取獎勵和讚美的方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垃圾負責,讓孩子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這樣孩子不但可以贏得一個清潔的環境,還會贏得別人的好感和讚譽。
教孩子不要隨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