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細節體現教養,讓孩子注意公眾場所的細節(2)(3 / 3)

隨地吐痰給人的感覺首先是不衛生,其次就是不道德、不禮貌。生活中,很多孩子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想吐就吐,這不但不利於個人健康,也會傳播病菌,影響他人的健康。身為父母,當發現自己的孩子亂吐痰時,要及時教育孩子注意這一細節。

不知從啥時起,晨晨突然喜歡吐痰玩。先是在沒人的地方偷偷地吐,後來慢慢發展到不分任何場合、地點,隨時吐痰。有時甚至吐到別人身上。

老師發現了這一問題後,對晨晨進行了教育,但是效果不明顯。老師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晨晨的爸爸。

晨晨的爸爸追問晨晨吐痰的原因,他說:“我看見爺爺在家裏隨便吐痰,所以就跟著學了。”原來晨晨跟爺爺奶奶生活,而爺爺奶奶沒有糾正晨晨的這種行為。有時晨晨亂吐痰,爺爺奶奶覺得孩子的樣子非常好玩,就在一邊大聲說笑,這更加助長了孩子亂吐痰的行為。

據專家介紹,隨地吐痰對健康的危害很大,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的人一般是沒有痰的。那些患有呼吸係統疾病,或受到致病微生物感染的人,會產生大量的痰液。他們吐出的痰,就像是細菌的“培養基”,一口痰中會“駐紮”成千上萬的病菌。很多疾病可以通過痰液傳播,比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結核、霍亂、麻疹等。

有的人隨地吐痰,其他人就很可能吸入致病細菌,因為痰中致病微生物會蒸發到空氣中,經風一吹,細菌在空氣中揚起,其他人很容易“中招”。專家提醒,有痰可以“一吐為快”,但是不能隨地亂吐,而要用紙巾包好,再將其扔進垃圾桶。

父母該怎樣教育和引導孩子注重這一細節呢?

第一,榜樣示範,營造氛圍。

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學好學壞都在無意識之中。如果父母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孩子就容易學好,如果父母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孩子就可能學壞。因此,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吐痰的時候,要把痰吐到紙巾上,或者吐到衛生間。在家裏,要盡量創造一個幹淨、衛生的環境,這一切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克製的意識。

第二,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通過教育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父母可以把其他孩子找過來,問他:“當別人把痰吐到你的身上時,你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對方可能說很生氣、討厭把痰吐到他身上的人。讓孩子聽到別人對亂吐痰的人的看法,孩子就容易認識到隨地吐痰是不受歡迎的了。

第三,給孩子適當的懲罰。

當孩子隨地吐痰屢教不改時,父母有必要采取強硬的措施。父母可以這樣做:每當孩子隨地吐痰一次,當天不允許孩子看電視;每當孩子把痰吐到別人身上,一個星期不準孩子吃零食。要注意的是,用強硬的辦法糾正孩子不良習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果其他方法能夠奏效,最好不用此法。

第四,隨時提醒,反複刺激。

當發現孩子亂吐痰時,父母要及時提醒,使孩子從“下意識”的不良動作中醒悟過來。提醒手段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行動。在一般情況下,行動的刺激更大。孩子一口痰吐在地上了,父母馬上拿拖把將痰清理幹淨。即使不再說話,孩子自己也會懊悔,下次再想吐痰時,會想到給父母製造的麻煩,就會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觀看比賽,和孩子爭當文明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