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理財從娃娃抓起,教孩子一些實用的理財細節(1)(3 / 3)

相信孩子每次賣掉廢品後會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因為他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換取了勝利果實。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遇到很多困難,而戰勝困難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的過程。孩子拿到這樣得來的零花錢,他一定不會隨意揮霍,而是精打細算地花。

讓孩子精打細算,用好零用錢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也水漲船高,可是有些孩子花錢不會算計,錢到手裏就花光,這讓父母擔憂不已。

誠誠是全家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經常給他零花錢,誠誠當然“來者不拒”,手邊一有零花錢,趕緊跑到商店去買自己想要的玩具、零食……最近,誠誠看到一個新款掌上遊戲機,要200多元錢,他眼睛都沒眨一下就買了下來。

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人們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從孩子很小開始,父母就告訴他們理財細節,教他們如何“精打細算”地支配有限的零花錢。在比利時,父母經常聽到孩子們說“我還沒有攢夠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夠用”之類的話,因為孩子知道,父母不會遷就他們而多給零花錢。在家長的眼裏,零花錢是孩子學習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的條件。

布裏吉是5個孩子的母親,其中3個孩子通過精打細算地使用零花錢,給自己買了手機。目前還有一個孩子正在攢錢,準備在三年之後買一台電腦;還有一個孩子用向父親借錢,買下自己喜歡的遊戲碟,但是他接下來三個月的零花錢將會被扣掉。“這張碟對孩子來說來之不易,他付出的是三個月沒有零用錢的‘代價’,學到的卻是在消費麵前的謹慎和思考,以及如何巧妙利用零花錢,學會精打細算。”布裏吉女士這樣告訴記者。

如果翻開比利時孩子的德育課本,你很難找到教育孩子節儉的話語和經典故事,因為學校和家長更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言傳身教。通常孩子從8歲開始,每周有零花錢,但是數額不多,多是幾枚硬幣。如果孩子想買東西,必須慢慢積攢。雖然每個家庭給孩子的零花錢的標準不一樣,但他們培養孩子節儉意識的理念是一致的,即不會給孩子額外的“補貼”。這就教會了孩子必須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即好鋼用在刀刃上。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的父親也很重視培養孩子精打細算的能力。盛田昭夫剛懂事時,父親就告誡他:“你是家中的長子,未來的米酒商。”盛田昭夫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熏陶,漸漸地變得精明能幹,做生意時非常善於精打細算,後來終成大器。當盛田昭夫有了孩子後,他又將父親教給自己的理財方法傳授給孩子,從小就讓他做一個精打細算的小當家。

身為父母,有必要向比利時家長和盛田昭夫學習,通過給孩子零花錢,培養他們精打細算的能力,讓孩子善於合理利用零花錢,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養成節儉的習慣。

讓孩子在購物之前做計劃和預算

有一個細節,可以避免孩子花錢大手大腳,那就是購物之前,讓孩子寫一個購物計劃,再做一下預算。這樣孩子就能將花費控製在一定的限度內,而不至於花錢太離譜。

有位媽媽,每次和女兒一起去購物之前,都會花10分鍾的時間,和女兒一起做個購物計劃,她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女兒學會做購物計劃和購物預算,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媽媽每個月給女兒40元錢零花錢,雖然錢不多,但這40元錢可以給學會做購物計劃的女兒帶來很多快樂。

下麵是女兒某次的購物預算:

買一本《趣味百科全書》,大概要花費15元;給奶奶買一把梳子,大概要花5元錢;購買學習用品,圓珠筆要花2元,鉛筆要花1元,橡皮要花0.5元,總計23.5元。

當女兒把這個購物預算給媽媽看時,媽媽表揚她做得細致,並告訴她要帶30元錢去購物,因為在做購物預算的時候,商品的價錢隻是估計的,多帶點錢比較保險。

到了超市後,女兒按照購物計劃來尋找自己想要的商品,很快就買齊了計劃裏的商品。事實證明,女兒的預算基本到位,最終她花了27元錢。

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做購物預算的習慣,但他們往往意識不到,這正是孩子需要掌握的細節。殊不知,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做購物預算,能夠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也讓孩子學會做預算。上麵故事裏的那位媽媽的做法是明智的,她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了做購物計劃和預算,使孩子學會了一個理財細節。

經常有父母抱怨不敢帶孩子逛超市,因為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這就使得原本快樂的購物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不過如果購物之前你和孩子做好了約定,讓孩子做一個購物預算,就能很好地控製整個購物過程。

以前,敏濤和爸爸媽媽去逛商店時,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死活要買。後來,爸爸看到一篇文章說,美國孩子很小就開始學會做購物計劃了。於是爸爸也引導敏濤做購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