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告訴敏濤:“每次去逛商場之前,把自己要買的東西寫在一張紙上,並寫下大概要花多少錢。到商場裏去時,再喜歡的東西,如果沒有在購物預算之列,隻能看、摸,但是絕對不能買。”當然,爸爸規定了每次逛商場花在敏濤身上的錢的數額。
協議達成後的第一次出去逛商場,敏濤做了購物預算:遙控汽車,50~100元!爸爸一看說:“這樣的預算行不通,因為我隻會在你身上花50元錢,你那遙控汽車的價錢變數太大。”事實上,最差的遙控汽車的價錢也接近了100元,敏濤的鬼點子被爸爸戳穿了。
敏濤又做了一個購物預算:一本書《黑貓警長》,大概15元;一個玩具水槍,大概10元。省下的錢存起來留到下次買遙控汽車。爸爸對敏濤這次所做的購物計劃很滿意,於是他們出發了。
既然主要目的是買一本書,一個玩具水槍。那麼進入商場後,敏濤和爸爸就先來到書架前,很快敏濤找到了《黑貓警長》,發現價錢是12元。接著到玩具商場,敏濤很快找到了玩具水槍,價錢是8元,這樣總共花了20元,還剩下30元留到下次購物。
自從敏濤學會了在購物前做預算,他每次的預算總是高於實際購買的花費,因為爸爸告訴他,如果預算做得不好,到最後計劃就會亂套。從此敏濤花錢無計劃的毛病自然消失了。
購物之前做個預算,隻花10分鍾左右的時間,但對孩子卻有很好的約束力,能克製孩子的購物欲望。購物預算上列有物品名稱,大概價錢及總花費。每次購物前這樣做,會讓孩子明白:今天隻能買這些東西,因為隻能花這麼多錢,如果想買別的隻能等下一次了。
相信經過幾次購物預算後,孩子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會得到控製。孩子再也不會無休止地把商品往購物車裏放了,也不會因為家長不同意他的購物要求而哭鬧了。
讓孩子明白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省一分錢有什麼用呢?”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疑問,那麼就表明他們沒有認識到省一分錢的意義。父母有必要告訴孩子節儉的細節問題:“對於該花的錢,省一分錢就是掙一分錢。”
趙女士是一位民辦教師,有一個兒子。孩子小的時候,她的工資還不高,孩子又都是愛吃零食的年齡。趙女士知道長期吃零食對孩子身體不好,而且容易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看到一些孩子背著漂亮的書包,就纏著媽媽說:“媽媽,給我買新書包,我想讀書。”趙女士靈機一動,這不正好是教育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機會嗎?
趙女士就對孩子說:“每月給你的零花錢,少吃零食,節省下來的錢給你買書包和文具。”聽媽媽這麼一說,孩子的興致很高,平時零食不吃了,把壓歲錢、零花錢全存放在媽媽那裏。錢存的差不多了,趙女士就給孩子買了新書包和文具,孩子特高興,一到家就到處跟鄰居說:“這是我自己買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趙女士又根據他的愛好,分階段定下目標,孩子積攢錢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孩子看到同伴騎自行車,發自內心地羨慕,也攢錢買了自行車。讀初中時,他又用同樣的方法得到錄音機。
慢慢地,孩子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有了錢就存放在母親那裏,需用時再拿出來用。每逢假期,孩子還會主動幫人割豬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掙些小錢。如今,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一份事業,幹得紅紅火火。他經常說:“該用的時候要用,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亂花,節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羊皮卷》中有這樣一句話: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猶太人更是有這樣的名言: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如果你的孩子希望得到一筆數額不少的錢,那麼你得讓他學會聰明地節省。
在教育孩子省每一分錢的時候,不妨把宜家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盡管坎普拉德幾乎富可敵國,但是他卻被瑞典人叫做“小氣鬼”。而坎普拉德卻大度地說:“我小氣,我自豪。”
他到底有多“小氣”呢?他的一部轎車開了15年,乘飛機向來隻坐經濟艙,還經常在當地的宜家特價賣場淘便宜貨。不僅如此,坎普拉德基本不穿西裝,而且總是光顧便宜的餐廳。在公司,他要求員工把紙的反麵利用起來。
在坎普拉德看來,省下一分錢就是賺到一分錢,而這些省下來的錢將會派上大用場。也許正是因為坎普拉德學會了節儉,宜家才能從當年瑞典農莊裏的一間“小鋪”,變成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